——以我对杨连福先生的认识而作
书法与我似乎真的有个约会,我爱上书法似乎真的是那样一个必然要发生的事情。小时候我爱书法是对美的一种单纯的追求,那时候的爱那么简单,简单到只别人看着好看自己就满意了。但是那时候的喜爱是我能与书法一生相伴的一个铺垫。对于已经陪伴我三十余年的书法,我对它爱的情感似乎也只能去那笔墨之间去感受了。
一纸难写书法情。今天来看书法,想要谈的似乎已经太多了,讲不出来的似乎也太多太多。很多人都说我的出现就带有书法的气息,也许是大家看到了很多以书法为背景的我的照片的缘故,也是因为长期挥毫泼墨染了墨汁的味道,举手投足之间也像是在写着一幅毛笔字卷。我是极乐意让大家参与到书法当中来的,所以我走到哪里都想把书法介绍给大家,让大家与书法为友,因为书法当中包含了太多的艺术,太多的气质,太多的知识,太多需要我们躬身传承的精神文化。
汉字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记载,汉字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来,而象形文字本来就是一种简单的绘画艺术,因此汉字能发展成一种书法艺术,而其他的文字就很难以一种艺术的形式为大家所观摩研究。书法早以一种修身艺术为我们的先哲所推崇,他们以书墨为友,以书法为心性的寄托,他们流觞曲水,他们池头洗砚,他们将文学气度用优美的方式呈现。一纸兰亭集序,就像一条文化的长河穿越青史几千年,依然引领无数后人泛舟其上,追溯书法艺术之源头。在这样一种有优势文化的文化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去传承融有中国智慧与文学气度的艺术形式,去积极的认识书法,宣传书法,传承融有中国智慧与文学气度的艺术形式。
品评一个人的心性,从他笔端的字迹就能窥得大半。一个人书写汉字的过程是对汉字结构的整体把握,融入自己对汉字的理解,以气运笔,终呈现在笔端。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他更能展示出一个人的气度,一个人的修为。它需要执笔者对整体布局的全面驾驭,能够游刃有余地协调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字体内部笔画之间的顾盼更是细节成全整体的创造性的安排。而这种安排都是源自书法家对美的不同理解与追求,融有书法家独有的品德心性。因此即使是临摹相同的碑帖,不同书法家的作品给受众得到的感受也是有很大不同的。同是曹操的《步出厦门行 观沧海》,有的书法家写得气韵沉雄,有的书法家也能写出开阔的禅意来,二这也是别有风味的。曾有人对我说:“我观看杨连福先生的《步出厦门行 观沧海》,忘记了这首诗的作者是曹操,感受到的是心灵在天马行空,感受到是心灵的一次释放,得到的一次养心养性的呼吸。”
书法是一种能释放心灵的艺术。虚室生白,是一种禅的境界,只有人的内心真正释放,心不为所懊恼之物所役,才能感受到超脱的快乐与轻松。书法的一个首先的要求就是要应景。大气的文章,应该泼墨挥毫,或笔锋斗转,或恣肆汪洋,或笔断意连,一撇一捺尽显书法家对人生,对生命的浩浩汤汤的理解。唯有历经十几年的风风雨雨才能将书法写得满纸气势,见作品犹如听到风雨满城。因此书写的过程亦是一种自己人生主张的一种淋漓尽致的展现。书写清丽的文章,起笔收笔清晰分明,笔画流畅,字体精巧雅致,字字珠玑,字字俊逸神秀,字字是一个有情致的书法家心灵的生活的精致之体现。所以说书法是一种生活,书写书法是对生活的一种解读,唯有热爱生活,有一颗擅于经营生活的心才能书写出让人怦然心动、相遇恨晚的书法。
书法给予我灵感,一切创造性都根基于对事物的深刻理解。书法在我心中,是不断成长充满灵气的舞动者,每一次的书写都让她拥有新的姿态、新的活力。在我与她不断地对话,不断地相处当中,不再是我对她机械进行姿态的构造,她在我的笔端已经舞动自如,形神兼备。不知是何时我的心中的她在追寻一种新的舞动方式,我想唯有融合更多的元素才能更有利于她的成长,她也才能以更丰富的姿态呈现在大家面前。于是我书写西夏文,书写阿拉伯文,此时此刻我心中的书法已成长为一位千面女郎。在文化大碰撞的新世纪,只有不断推进书法的创新,结合更多相融的元素,才能不断增加书法的活力,吸引更多热爱书法艺术的同道中人,传承和发展书法文化。
我对书法情愫是总也说不完的。每次扣下印章,我都像一个旅行者将脚印深深地印在那个树有刻碑的土地上,心里总有个声音在回响:我来到了这个地方,我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深沉,我感受到书法艺术的厚重。在书法的世界里,我能穿越时空邂逅同样热爱书法的心灵,感受他们对书法与生命的解读,然后怦然心动,愈发热爱手中的笔。
生活总是越简单就越迷人,在看似简单的书法艺术当中又融汇了多少智慧与经典的文化元素。而我与书法,在简单的世界,书写随性而不随意的故事。我想散步是轻松而惬意的事,我与书法恰恰就像在散步一般,有一种说不出的默契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