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匠精神”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

已阅[5811]次 [2017-06-07]

远古时代,一般的“匠”只能称作“手艺人”,只有具备工艺专长的“匠”才能称得上“工匠”,他们受人尊敬,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工匠 精神”是我们一直倡导的精神,河北技校网的小编提醒大家:培养“工匠精神”,职业教育应该发挥决定性作用。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此时的我们还不是制造业强国。做大做强中国制造业,说到底就是提升中国制造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水平,“工匠精神”需 要贯穿始终。在制造业强国纷纷推出更高更新更强的制造业战略时,中国制造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转型升级压力,要成为制造业强国,“工匠精神 ”是催化剂。
  不久前,小编随技工院校骨干校长赴德培训团考察德国职业教育,通过聆听专家授课、观摩课堂、参观企业和培训学校,不仅深入地了解了德国 “双元制”职业教育,而且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感受到德国人高度的文明自觉和高标准的工作自觉。

  

(一)法制健全、结构合理,确保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政府主导行业参与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起性作用。

  首先是立法,德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促进了职业教育发展,同时州立法使职业教 育体系更加完善。其次是行业参与,行业的加入为企业与学校之间架起桥梁,使学生在企业与学校之间形成交叉学习的模式,行业负责对企业进 行评估、对学生在企业实践情况进行督查、为校企对接提供平台,有效节省了学校与企业的精力和时间。由行业负责对教育成果进行评估,真正 实现了考评分离,提高了职业资格的含金量。再其次是校长职能明确,校长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是治学,对教师进行评估、修改和完善教学大纲、 对学校实施管理,确保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学校的其他辅助工作均由政府负责,减轻了学校负担,使办学、治学能够更加专精。

  企业参与度高。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之所以取得成功,与其教育的终目的有关,那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达到入学即实习、学习即工作的要 求。在德国,大中型企业和较为有实力的小型企业均吸纳职业学校的实习生,并为他们提供工作实践平台。校企共同培养人才,解决了企业用工 难、学校分配难、社会富余劳动力多的问题,实现了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多赢的局面。

  

(二)学校企业、各司其职,不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技能养成的重心侧重于企业


德国“双元制”主要的特点就是深入的校企合作,技能养成的重心更侧重于企业。在参观德国职业学校时笔者发 现,他们几乎没有我国职业院校标配的大型实训场地,主要采用强调“教、学、做”贯通整合的一体化教室,一方面减轻了学校的资金投入压力 ,另一方面在企业完成的实训课程有的放矢,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技能基础。

  项目教学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主。教学中的大部分项目课题由企业提供,其主要目的是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课题设置以问题为导向,通过 学生自主研究进行解决,解决方案多元化,往往是出乎意料的。教师开始并不进行讲解和手把手地教方案,而是通过通知、计划、决定、运行、 检查、评估等环节,启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自主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业与就业同步,突出就业导向。教学内容符合企业实际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入职能力是职业教育的落脚点。在德国职业学校,学 生学习专业的同时,必须要找到实习单位,并将在企业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带回学校研习。解决问题的主线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提升了学生就 业的适应能力与工作能力。
  将“工匠精神”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职业教育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小编希望大家在职业教育的带领下能体会并且领 会真正意义上的“工匠精神”!

报名电话
 上一条:重拾“工匠精神”,从“小众”坚守走向
 下一条:高考整形季,你心动了吗?

相关信息

河北技校网
  • 在线咨询
  •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