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育问题,也是教育的中国问题

已阅[2836]次 [2018-03-02]

教育,有说不完的话题。政协就是个说话、提意见建议的地方。本人已明确不再连任十三届委员,转去当参事了,好在《人民政协报》依然是历届委员学习交流的平台,没说完的话还可以继续说,这同全国政协对离任政协委员的期待很一致。


世界没有一劳永逸的教育。教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行。批评教育的话比较好说,而且谁都可以说,因而教育部长不好当。


葛剑雄委员对教育问题说过一句很辩证的话,“中国的教育问题”,其实是“教育的中国问题”我很赞同这个说法。教育问题固然多与教育部门有关,但有时“板子”不能完全打在教育部的“屁股”上。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小学与中学教育并不落后,甚至很前卫。中国教育吃亏的其实在“两头”。这“两头”,一是“家庭教育”,一是“大学教育”。


中国有句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意思是说三到七岁的家庭教育对于人之一生具有决定性意义,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奠基期。人出生之时,只是一个“生物人”,需要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用教化的方式影响、养育、矫治、强化、固化、习惯化,使之逐渐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家教的主要内容是“做人”。


现在的中国家庭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去养育一个“小皇帝”。几乎所有条件都服务于一个孩童的成长;几乎所有的意愿都是升学、升大学、读硕士、读博士、做人上人;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认识到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且好是“赢在起跑线前”。于是几乎所有好吃的、好用的、好玩的、好使的、有助于提高脑力和分数的好东西,都一股脑儿堆到孩子身上。孩子不用学怎样生活,怎样劳动,怎样孝悌,怎样友爱,怎样自律,怎样控制脾气情绪,怎样判断善恶美丑,怎样待人接物,怎样与人相处……孩子的任务只是按照家长的“顶层设计”学认字、学知识、学才艺,上形形色色的兴趣班、特长班、补习班。本来不可替代的家庭教育也被迅速专业化、代理化了,被移交给学校和各类专门培训机构了,以致“家教”都成了一个职业名词。家庭成员只承担为孩子提供包办服务的事。结果是孩子长大了,除了会读书、会才艺,其他一窍不通,生活能力几近于无,有的甚至成了人生蒙昧和野蛮阶段的“留守儿童”。这种严重的“后天不足”被一路带到小学、中学、大学和社会,引发了一系列本该在幼儿阶段就应解决的“低级问题”。



大学教育的浅层与深层问题同样很多,一方面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世界名校学习,另一方面还得认真省视中国高校一些中断了的好传统。教师是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大学教师的培养,过去有一个从助教到讲师的严格训练过程;助教阶段还要接受一至二次三次不等的试讲甄别,视其表现与潜质决定去留;如果被认为不适合教学与科研工作,就会被改派做学校行政工作,这在当时会被认为是一件很不体面的事,现在完全颠倒过来了,行政岗位成了大学人人竞逐的“光彩事业”。


单位办社会的旧制被革除后,不住校的教师与住校的学生很难走到一块去,课后问学环节失传了。有些大学为了解决师生分离问题,使出浑身解数争取在学校近处设立教师宿舍区,可就是批不下地。




报名电话
 上一条:面对企业对技能人才的渴望,职业院校可
 下一条:职校和技校的区别,就这几点!

相关信息

河北技校网
  • 在线咨询
  •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