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育中的“短板”,职业教育每年两会都有许多提案关注。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如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撑中国经济的快步发展?听听一线职教人的心声。
北京市商业学校党委书记史晓鹤:
建设新时代职教教师队伍
希望能研究出台更多更好鼓励职业学校教师从教的政策,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要加快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从事业单位改革、院校自主权改革、教师的流动等方面,为教师发展创造更好的体制机制环境。加强师范院校、教师进修基地的建设,建立教师发展保障机制。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不断宣传新时代涌现出的教育家、名师等优秀典型。特别是终生从教,尤其是在边疆、乡村、老少边穷地区坚守岗位的教师。
扶持青年教师。青年教师队伍是关系职业学校未来发展的决定因素,对此要从政治上、业务上和生活上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要多创造教师进修机会,建立教师发展项目的财政政策保障机制,使教师真正为十九大制定的教育目标作出新的积极的贡献。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谢志远:
以新技术应用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
以“坚持立地研发,促进新技术应用”目标为驱动,谋划与省市乃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相契合的产教协同发展布局,鼓励高职院校在特色小镇、科技城建立创业学院;以省市的重大产业战略为导向,使办学布局具有前瞻性、引领性;与相关科研院所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服务行业关键技术;与行业协会共建企业研发中心,服务民营企业;打破原有的职称评审规则,实现“发明专利、专利转让与论文等同,横向课题与纵向课题等同,行业技术难题与科研项目等同”,引导教师从课堂走向企业,夯实产学研基础,服务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教师解决行业与企业难题提供人、财、物支持。通过“立地式”技术应用与区域发展双向互动、与教师发展双向互动、与人才培养双向互动,使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服务产业能力目标相一致。
实现“产学研创”协同发展,还需要根据产业设专业,依托专业建立平台,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孵化科技型小微企业,进一步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即有什么样的产业就建设什么样的专业,有什么样的企业难题就建立什么样的平台,每一个平台,对接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实现以平台促进创新创业,以创新创业推动企业孵化,以孵化企业提升产业发展。在新技术人才可持续发展路径上,向“做中创”、“探中创”进行纵深,以获取行业的技术话语权为人才培养的终目标,将人力资本转化为技术资本,将人才优势升级为技术优势,实现以高职院校新技术应用型输出为中心的区域产业结构布局的优化与调整。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中心主任郭庆志:
加大支持力度,提振高职发展自信
政府更好支持高职教育发展。2016年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10110亿元,比上年增长6.22%;其中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828亿元,比上年增长5.91%。总体投入少(仅占18%),增长幅度慢,将加剧高职教育“弱势地位”,制约高职事业发展。建议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经费投入,落实并提高生均拨款水平,保障高职事业发展。当前,高校“双一流”建设备受瞩目,但高职领域缺少体量大、影响大的中央财政专项项目,建议尽快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大力吸引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直接引导高职发展方向。
行业企业更深入参与高职教育办学。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等六部门《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出台,让人倍感振奋。建议乘政策东风,完善配套支持制度,加大实践创新力度,在以下5个方面取得更大突破:行业企业直接举办职业院校政策、混合所有制办学机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集团治理结构、职业院校参与职工培训路径。
高职院校应提升服务能力。有为才有位,高职院校应立德树人,深化内涵,提高质量,提升社会公信力。其一,适应产业升级的外部环境,构建对接产业发展中高端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二,适应分类考试招生带来的生源多样化新学情,构建服务学生多元发展的个性化学习支持体系;其三,适应学习型社会建设要求,构建面向人人、服务人人的终身学习服务机制,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