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十九大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职院校发展和专业建设赋予了新的使命,要求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等地方乃至国家发展战略提供高质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管、办、评”分离稳步推进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主体,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必由之路,也是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
专业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办学质量的突出体现,其质量将直接影响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影响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质量,故急需要培育一批高水平专业(群),引领高职教育,乃至产业的发展。而新时代高水平专业(群)质量需要评价和保证,诊改作为建设和运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主要手段,其实施路径的设计是影响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设计合理可行的专业诊改实施路径,保证高水平专业(群)的质量,将是未来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一个必然趋势。
1 历史背景下的重点专业建设内涵侧重分析
1.1 国家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内涵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基于高职院校发展的历史,示范校下的重点专业建设侧重于以下3个方面,一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以课程体系优化和项目化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目的在于探索符合高职人才成长成才规律的培养路径;二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以重点专业建设为载体,更新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带动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目的在于为高职院校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三是改善高职院校专业实训条件。本着工学结合的基本原则,整体设计、加大硬件投入、形成规模,目的在于为高职院校深入改革提供硬件保障。
1.2 国家骨干校重点专业建设内涵以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为重点
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明确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主要侧重于2个方面,一是在学院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前提下,强化工学结合,创新专业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前提下,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加强校企合作制度建设,共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快实习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目的在于为校企合作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地提供理论依据和成功经验;二是要保证质量。以人才培养中的核心指标为切入点,建立基于第三方评价的质量保证体系,目的在于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提供思路和抓手。
1.3 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中的重点专业建设以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为重点
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要求从推进校企对接、探索系统培养、强化实践育人、转变培养方式、建设教学团队、实施第三方评价6个方面开展建设。该项目的重点专业建设侧重主要是以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手段,以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输送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
1.4 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为重点
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提出支持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认可度高的骨干专业建设。强调与规模企业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面向国家重点发展产业,提高专业的技术协同创新能力,目的在于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和新兴产业发展。
由国家对重点专业建设支持的政策分析可知,我国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经历了条件改善、机制创新、质量保证、服务能力提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已经逐渐由规模发展转
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谋划下一步的高水平建设专业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2 新时代高水平专业(群)表征分析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新时代要重点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在此背景下,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谢俐在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工作会中提出了筹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特高”计划),强调着力建设一批支撑、推动、引领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高水平专业(群),其表征应体现在“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可、国际可交流”。
2.1 优化资源配置,突出专业集群在谢利副司长的讲话中,明确了“特高”计划
中的高水平专业是以专业集群的形式支撑、推动、引领产业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院校开设专业情况,紧贴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按照教育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经济发展规律、产业发展趋势、专业资源条件等要素动态调整专业结构。聚焦院校发展目标,优化院校的内部治理体系,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服务产业发展型、优势特色突出型、文化传承型等多类型专业集群,为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奠定基础。
2.2 立足区域发展,实现当地离不开
“当地”指本地、区域。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区域提供人才支撑。因此,高水平专业(群)要紧贴区域人才需求,对接区域行业、企业工作岗位和工作标准,将思政育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离不开”指不能分开。当地行业、企业对高职院校的高水平专业(群)是一种需求、一种依赖,这种需求和依赖主要体现在产教融合的深度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即联合标杆企业,引企入校、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协同创新机构,强化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形成资源共建共享型新模式。
2.3 深度产教融合,达到业内都认可
“业内”指某种行业或业务范围以内。针对高职院校的业内主要指行业、企业,这就要求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以集团化办学为平台,紧跟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技术潮流,快速感知产业发展及其需求的变化。“都认可”指承认、认同。高水平建设专业(群)被认可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即专业实训条件、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教师被业内认可。一是要对标行业、企业生产标准、技术标准、设备标准建设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其技术、设备要先领行业、企业实际生产;二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要满足行业、企业需求,能够为行业、企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产生经济、社会效益;三是教师要有较高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能为行业、产业解决技术难题,由于高水平专业建设是一个资源协同建设、整合和应用的过程,因此,要在专兼职教师之间建立协同合作的紧密型通道,相互交叉任职,形成一支专兼结合一体化管理的教学团队。
2.4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凸显国际可交流
“国际”指世界各国。高水平专业(群)不仅要聚焦国内,更要放眼国际,在世界高职教育的舞台上传播中国经验,打造中国范本。“可交流”指能够信息互换的过程。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要建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互动平台,常态化运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吸引留学生来院学习,选派专任教师赴国(境)外指导,开发国(境)外认可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提升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
3 高水平专业(群)诊改实施路径分析
由高水平专业(群)的表征分析来看,高水平的“高”字主要体现在高质量方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作为质量保证的系统工程,以诊改为手段,按照“8字型”质量螺旋的理念将不断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其诊改的实施也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根本保证。
3.1 明确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逻辑起点
按照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理论,开展诊改首先要明确诊改的逻辑起点,即目标。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目标应依据支撑、推动、引领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前提进行设定,同时要体现国际化的特征。专业目标的设定要体现基础高、定位高、目标高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目标分为2个层次,即专业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回答“建设什么样的专业、为谁建设、怎样建设”;“培养什么的人、为谁培养、怎样培养”的问题。高职院校遵循SMART原则,基于SWOT分析,通过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调研、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群)分析以及同类专业建设情况加以比较分析设定。
3.2 依据目标自主设定建设标准
目标的实现与否,需要标准进行衡量。标准虽然为自主设定,但要依据国家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职业学校专业顶岗实习标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系列标准,充分考虑专业基础和同类专业的建设水平,借鉴爱尔兰、美国等经验及《悉尼协议》进行设定。一般可包括专业群划分标准、专业建设标准、专业质量诊断标准、专业资源配置标准、毕业生标准等。
3.3 设定质量目标控制点
质量目标控制点是对标准的细化,便于即时监控,实现“8字”型质量螺旋。高水平专业(群)的质量目标控制点要体现出“高”的特征,以高职服务贡献50强、国际交流50强、教学资源50强等指标为切入点,从服务产业发展质量、教师发展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国际交流质量4个维度,梳理关键指标,如: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省级以上教学名师、国家级技能大赛获奖数量、开发国(境)外认可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等指标。以指标为指引,支撑目标、标准,明确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工作方向。
3.4 高水平专业(群)诊改实施策略
当高水平建设专业(群)建设目标、标准及质量目标控制点设定后,专业建设就要有的放矢,围绕这些内容开展工作。
3.4.1优化院校治理模式
从学校层面分析,要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提供机制保障。一是要结合自身实践制定切实可行的学院建设目标,并以目标为统领,协调多方资源,服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二是要系统梳理岗位职责和日常工作,制定岗位工作标准,优化工作流程、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将工作系统化、数据化;三是依据目标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形成实现目标的执行链,并按目标完成情况查缺补漏,针对问题持续改进;四是要凝练和传承专业文化,创新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以绩效工资改革为切入点,向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倾斜,激发建设团队活力。
3.4.2组建专业建设与质量保证团队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学校、教师、学生、利益相关方等多方人员协同行为,以诊改为手段的内部质量保证行为,各方人员不仅是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者,也是建设质量的保证者。一是成立专业质量保证小组,组长应有深厚的学术理论,能够针对专业运行和建设情况对专业发展方向进行预见,依据目标和标准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对实施过程监控,对学生学业情况进行监测分析;二是吸纳企业、学生和学术专家等利益相关者,构建多元参与的评价机制,为专业建设把脉会诊、出谋划策,确保专业建设质量。
3.4.3高水平专业(群)质量保证要与国际接轨
诊改无定法,可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创新专业诊改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推进专业建设水平与国际接轨。澳大利亚、美国、爱尔兰等国家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例如美国社区学院的质量认证体系,爱尔兰的专业质量保证体系、德国的ISO29990教育质量标准等,其经验可以结合国内高职院校的特点进行优化,实现专业建设和质量保证接轨国际。3.4.4依托校本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即时监控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分析对各项工作的预见性起着积极作用。目前,高职院校目前数据主要来源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社会需求能力评估平台、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等,将梳理的质量目标控制点纳入平台,通过平台抽取数据、进行监控、分析,为专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4 结论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本质是专业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国际交流与合作质量的全面提升。高职院校要保证这些目标的达成需要从目标、标准入手,以诊改为手段,创新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和质量保证机制,形成引领产业发展、国内、国际认可的标志性建设成果,引领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高职教育在国际职教届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