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温暖教育沃土:记《纲要》首轮征求意见工作

已阅[4063]次 [2009-03-03]

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

 

    资料图片:200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听取教育部关于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情况的汇报,审议并原则通过规划纲要制订工作方案。 新华社记者 高洁 摄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国家应该更加重视幼儿教育。”这是河南省登封市卢店镇卢北村村民宋宪章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提出的建议。

    这位普通农民用平信方式寄来的建议,再次感动了参与《规划纲要》制定的工作人员。自1月7日正式启动《规划纲要》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以来,源源不断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育部门户网站及社会网站、校园网、电子邮件、信件、征文等多种渠道和形式汇集起来。

    截至目前,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各种渠道发表意见建议210多万条。无论是万字有余的专题论文还是言简意赅的观点陈述,工作人员从中读出的都是民众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关注,对教育改革的热烈期盼。

    纳群言才能知民意拓思路

    “地方政府对基层教育管理能力弱化,是制约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几项政策”……这些建议是甘肃省景泰县的教育工作者魏烈天依据自己30年在边远农村地区工作的经验,经过深思熟虑写成的。

    为了把自己对农村教育的观察、体验和思考全部写下来,魏烈天利用春节假期,一笔一划地写了近60页的方格纸。为了便于阅读,他还在每条建议前附上了要点提示。他说:“我是国家的公民,也是教育工作者,我有义务把所思所想都写下来。”

    河北省石家庄市14位退休老干部联名来信;美国北加州侨、学、商、科技界70多位代表联合举办建言座谈会;在韩中国留学生博士联谊会发来建议……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民众参与度高、社会影响广泛的事件,从10来岁的小学生到91岁的耄耋老人,从专家学者到普通百姓,都积极参与到《规划纲要》的公开征求意见工作中。

    《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公开征求意见收集组组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田慧生说,我们时时为民众的热情参与而感动,为教育事业备受关注而感到振奋。

    据他介绍,许多建议基于基层生活和观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许多意见经过深入的思考,具有客观的视角和可操作性。例如,在谈到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时,有人提出,多而杂的学习内容,使学生课后没有温故知新的过程,教师没有辅导答疑的课时,只能利用节假日补课,负担过重由此产生,因此应从整合课程入手,减轻中小学生负担。也有人提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设法去除中小学生头上的“升学紧箍咒”,严禁以任何名义和形式对各中小学校和教师进行升学率排名和奖惩。

    问计于民才能知民之所需,才能更加有的放矢。田慧生说,此次征求意见工作在刚刚启动、还没有形成文本之前就提出36个问题,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之后又在民意征集和专家调研相结合的基础上,从原来拟定的36个问题中进一步提炼出20个重大问题,继续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充分反映了政府问计于民的真诚。

    了解民情,把握民意,才能开拓思路,才能使决策有水平、更科学。《规划纲要》下设的各工作小组细致分工,及时对意见建议分类整理,归纳浓缩。迄今,《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已累计编发《<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每日情况报告》40多期,近300万字,为《规划纲要》的调研和起草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北京市海淀区教科所所长吴颖惠在接待调研工作组到基层调研的同时,还提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几项建议。她说,好教育要靠大家办。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百姓,指出问题也好,谈论成绩也罢,都将推动教育自我审视和梳理,从而使教育获得长足发展。

    集众智汇成思想盛宴

    高中文理分科有心要性和可行性吗?2月7日,国内各大媒体纷纷播发专家访谈、学者评论和市民心声,就这一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与报道。此前一天,《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举办第二次新闻发布会,公布将社会关注度高、影响教育改革发展全局20个重大问题继续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高中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其中之一。

    此后一段时间,“高中文理分科”迅速引发关注,网民投票热情高涨,观点“交锋”热闹非凡。赞成者表示,取消分科会造成考试课程增多,学生负担也会相应增加。反对者认为文理分科难以造就知识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思想与观点的交锋给《规划纲要》起草者带来了启示,也让教育研究者受益匪浅。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谈松华认为,网民和群众的意见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高中文理分科已经实施多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要进行改革,综合配套必须跟上,比如考试制度、对学校的评价体系都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思想的火花,产生于观点的交锋。民众的智慧,是教育改革不竭的动力。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决定把社会各界代表请进会议室,大限度地汲取民众的智慧。

    2月下旬,围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农村教育”为主题举办的座谈会上,专家、教师、学生、家长、基层教育工作者和网民畅所欲言,把教育决策的视野拓展到了全社会。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参加座谈会的代表都无比珍视这样的机会,他们真诚的表达让人为之动容。一位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母亲说:“看着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后不得不装上轮子,我感到十分心酸。真心希望把孩子的负担能减下来。”

    杨永胜已在北京创业并生活了多年,他说:“由于孩子不能在京参加高考,我们一家人只能回老家,重新择业、就学。希望《规划纲要》充分考虑,让外地学生能在流入地参加高考。”

    带过多届高三学生的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杨建宇说,现在上课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教学生如何答题得高分,应试教育真是走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民意与民智能否对《规划纲要》的制定产生作用?《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成员、文件组组长孙霄兵肯定地说:“民意是文件起草的重要思想来源,我们对每一条意见都会尊重,要记录在案并研究讨论。”

    为《规划纲要》建言献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学者金民卿认为,此次征集意见的过程尊重了民众的知情权,调动了民众的参与意识,体现了政府推进民主化的决心,也有利于提高《规划纲要》的质量。

    民意与决策互动为教育改革开辟未来

    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张凯军提交了长达1.7万字,包含100个要点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参考备忘录》,内容涉及教育的基本原则、各个阶段教育、招生考试、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素质教育、高校科研、教育公平等方面,观点鲜明,自成体系。

    《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类似的许多意见和建议反映问题,一针见血,直陈利弊。民众关注焦点主要有如下一些问题:中小学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高中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如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农村教育发展和农民工子女教育;如何发展学前教育;如何培养创新人才;解决义务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城市择校问题的办法措施;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如何改进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健全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制度。

    在这些问题中,极受关注的是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意见主要包括教师待遇问题,认为目前教师待遇低,尤其是农村教师待遇更低,生活保障条件差,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待遇不均衡,无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师素质问题,认为教师素质尤其是农村教师素质有待提高,要加强师德建设,严格教师准入制度,采取有效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教师职称评定问题,群众反映教师职称评定存在诸多不合理的问题,影响了教师教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

    “每个问题都不容易,也不简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成员、调研组组长韩进坦言:“在一些积累时间很长、涉及因素比较复杂的难点问题上,改革还需要一个过程。”

    他强调,教育问题涉及人的培养,牵涉方方面面,对问题的讨论可以开放,但决策必须谨慎,行动必须稳妥,不能激进地期望一蹴而就。

    韩进相信,《规划纲要》的制定过程本身已释放出改革的积极信号,民意与决策的互动必将为今后的教育改革开辟清晰、光明的路径。

报名电话
 上一条:获捐两个亿北川中学重建重实用 预计5
 下一条:国家督学胡平平:科学规划好义务教育学

相关信息

河北技校网
  • 在线咨询
  •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