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去年受经济危机影响校园招聘急速降温有所不同,今年对于“性急”的企业和毕业生来说,教育部规定的 11月20日企业进校园招聘“解禁日”显然太迟了。昨日,记者获悉,刚进11月份,省内各大高校已经陆续进入校园招聘的正式备战期。
据统计,目前启动校园招聘的知名企业已有数十家,并在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交通学院等高校中掀起了第一波校园宣讲会热潮。不少企业抛出人才需求“大单”,其中,IT互联网、保险等行业成为今年校园招聘的“领跑者”之一。
中小企业率先进校园
1999年,教育部曾经下发通知,规定“用人单位到高等学校招聘毕业生的活动应安排在每年11月20日以后的休息日和节假日进行。”但昨日,记者从省会几所高校获悉,国庆长假后不少公司就已经陆续进校举行招聘会,而从10月下旬以来,各高校几乎天天都有招聘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用人单位在10月份进校园招聘时为了不触犯教育部的“11月20日禁令”,纷纷改头换面,把招聘会叫成“宣讲会”或者“企业专题讲座”,“前段时间,不少企业在学校图书馆举办了宣讲会,我去听了听,其实就是招聘会,现场也收简历。”省会一高校大四学生小樊告诉记者。
不过,记者从部分高校了解到,目前,率先进入校园招聘的仍以中小企业居多,大部分学校都将计划于12月份举办大型校园招聘会,届时,各高校将迎来招聘的高峰期。因此,有学校的就业负责人就表示,毕业生们正好可以趁后一个多月的时间好好给自己充充电,为12月份的校园招聘会做好充分准备。
□求职风向标
中小企业仍是招聘主流毕业生应纠正就业眼光
从高新区人才市场第三季度进场招聘单位的规模也可以看出,中小企业仍然是目前招聘的主流。诺亚人力资源专家张东萱分析,过去由于受到实力的限制,中小企业与大公司相比,往往人才引进力度不足,难以招到想要的人才,但由于今年以来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实行减轻负担优惠政策,处在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往往对各类人才都有需求,大部分中小企业开始增加人员招聘。因此,2010届的大学毕业生要纠正偏爱国企和外企等所谓“好工作”的理念,把眼光投向中小企业。
提前招聘,大学生叫好
对于单位提前进校招聘一事,有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就表示,虽然现在就业压力很大,但一些优秀的学生还是供不应求的,用人单位也意识到,招毕业生不难,但要想招聘到优秀的毕业生,必须提前下手,所以才会有很多企业提前很长时间来招人。“企业提前招聘对我们也有好处,录用了可以去企业见习,如果不合适还来得及二次选择。另外,专场招聘会和校园宣讲会的针对性较强,将大大节省大学生的求职成本。”对于企业高校“违禁”纳才,河北科技大学的应届生小黄表示,现在就业是压倒一切的事情,他和周围的同学都选择跟着企业的节奏走,觉得提前总是好的。
□求职风向标
毕业生希望企业从人才需求实际出发
也有大学生表示,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前进入校园招聘,但其中有些企业是将校园招聘作为企业形象宣传的手段,招聘反而成为了配角,招聘职位也有减少的趋势。“还是希望企业能更多地从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
三类人才成为“领跑者”
在各大高校的校园招聘现场,记者发现,一些企业的部分岗位都强调了“储备”二字,“今年各个单位招聘时间似乎都在不断往前提,如果自己晚上一步,选才的范围就少一圈。”一家公司的招聘人员告诉记者, IT互联网、保险等紧缺行业的人才,目前都是提前预订。
□求职风向标
岗位缺口大的是IT互联网、市场营销、行政办公人员
据高新区人才市场数据统计,今年第三季度发布职位数量多的三个行业分别是IT业、快消品业及加工制造业,岗位缺口大的是IT互联网、市场营销和行政办公人员这三大类职位,其中,java软件工程师、嵌入式开发人员、平面设计和网络维护这些IT技术类职位排在企业需求榜第一位;其次销售类岗位活跃度也是非常的高,客户经理、销售代表、市场营销专员等岗位需求继续保持旺盛,同时由于销售人员流动性较强等特点,跳槽举动更为普遍;另外,人事行政类职位和财务会计类职位也有很大需求。
网络将提供更多招聘渠道
企业纷纷提前进校园抢人才之外,其实,随着传播手段的快速发展,网络招聘方式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毕业生的青睐,大有与传统求职方式一较高下的趋势。
记者发现,很多高校已经纷纷将目前提前到来的校园招聘会移到了网上,而毕业生们也表示,网络招聘更有限地延长了招聘会的时间。
□求职风向标
毕业生要调用各种资源
拓宽就业渠道
对此,张东萱介绍,以“网站+平面媒体+现场招聘会”的招聘模式作为应届毕业生求职的操作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库、企业会员等有效资源,势必能为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安置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和机遇。因此,毕业生们要学会脱离传统模式,更有效地调用到社会的各种资源,拓宽就业渠道。
相关新闻
首届河北人力资源发展高峰论坛省会举行
近日,首届河北人力资源发展高峰论坛在省会举行。论坛重点解读了2009年河北人力资源大事件,并展望了2010年人力资源趋势;探索了大学生就业难并进行校企合作交流对接。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助理、中国人力资源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沈志群介绍说,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化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化问题及人力资源市场化问题比较突出。据统计,全国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大约有300多万人,但高级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不到1%,高端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非常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