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高产的高校为何“产出”众多失业大学生

已阅[4437]次 [2009-12-11]

 

 

    “大学排行榜”以前常常被认为是社会机构敛钱的圈套,不过昨日,首份“官方版大学排行榜”出炉了,这份出自教育部直属研究机构——中央教科所高教研究中心的榜单关心的是“绩效”。

 

 

  何谓大学的“绩效”?按该中心的说法,就是比较“投入”跟“产出”谁低谁高。其中,科研经费、教育经费、固定资产等为评价“投入”的指标,优秀博士论文数、出版专著数、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国家高科学技术特等奖数、发明专利授权数等为评价“产出”的指标。该中心不无忧虑地指出,教育部直属的72所高校中有近半数高校在过去3年里“投入多,产出少”,纯属“低产高耗”。
 
 
  中国的大学“高耗”,这种提法不算新了,随便翻翻近些年的报纸,看看咱们的大学都欠了多少债就知道。只是这“低产”——所谓的“产”到底是什么倒值得在这儿絮叨絮叨。
 
 
  大学应该“主产”什么?如果说就是高教研究中心看重的“论文跟专著”,那咱们可得在这儿为大学喊冤了:我们这方面的“产”挺高!不久前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还说过,“中国高校按科技论文数排序,自2004年以来,科研能力一直排在世界第五”。还有说法是中国的科研论文已从1998年的一年2万多篇增加到了2008年的一年11.2万篇,目前仅次于美国。要是这还算“低产高耗”,那只说咱们的“耗”也太高了,要不就是这些论文跟专著太“水”,高教研究中心用机器这么一查,不得不把“引用”、“雷同”等“水分”去掉。
 
 
  而如果说大学应该“主产”的不是论文,而是“人”,那这个“低产”就能引发许多共鸣了:大学四年,不说衣食住行外带学费书本费开销,就是时间成本是多少?转眼毕业,这么多人找不到工作——消极点的在家“啃老”,积极点的上技校“回炉”,搞到不少技校出现了“大学生班”,这个“产”又怎么算呢?那些因为学无所长而坐到技校教室里的大学生,他们会如何评价母校的“绩效”?他们会关心那些心思压根儿不在讲课上的老师都写了多少本书、多少篇论文,拿了什么奖、评了什么职称吗?
 
 
  既然说“投入产出比”、既然说“绩效”,那就是把大学当成企业、当成工厂看了。国家掏了科研经费,有理由指责你科研搞得不够好,“低产高耗”。那国家还掏了教育经费呢,几百万大学生和他们的家庭还付出了金钱与时间双重成本呢,是不是更有理由指责你教育搞得不够好,“低产高耗”?
 
 
  说是企业,大学也是牛的那种企业,一不考虑市场需要,二不对产品实行“三包”。曾有学者感慨“哈佛校友为何有48%的捐款率”,结果发现人家的校友会十分发达,校友会往往都有求职网络,帮助本校毕业生通过校友关系找到工作、实习机会或得到就业指导,学校一直在努力为学生负责。反观咱们的大学,学生入校后不闻不问,毕业后更是人走茶凉,常常是你还没走呢、还在为找不到工作痛苦呢,就催你把关系转走,甚至逼你去开假“就业协议”来换毕业证,生怕你给谁抹了黑、影响下一步扩招。只有在若干年后你功成名就了,母校才会想起来跟你联系,表示为你骄傲、向你索要捐赠。可是,没有忠诚、没有热爱、没有感激,这钱有几个人愿意掏?
 
 
  明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将创纪录地达到610万,加上前几年积累下来那些待业的,有1000万大学生要找工作。如果大学真讲究“绩效”,那就应该把那些不能对学生负责,不能对社会负责、同时还在炫耀自己“就业率超多少多少”的大学大刀阔斧地砍掉。
 
 

报名电话
 上一条:“蓝领技能培训工程”提升职工队伍素质
 下一条:内蒙古90%以上的技校毕业生走上工作

相关信息

河北技校网
  • 在线咨询
  •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