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隐私,你如何看待?

已阅[8679]次 [2009-12-21]

 

    工作作为个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难将个人色彩的部分完全剔除在外,然而职场出现的个人隐私话题,给办公室的气氛带来一丝紧张感。尤其是随着网络办公的普及,很容易造成重要的个人隐私泄露,有的会给当事人造成无法挽回的恶劣影响。不久前上海某公司总裁女助理落照通过博客泄露,引发网民一场声势浩大的讨论,终女助理不得不以辞职来平息事端。而诸如一些公司在电脑上强制安装软件监控员工的QQ和MSN聊天内容、某些快递公司给员工手机安装卫星定位软件等事情也屡见不鲜。近日,国内一家网络招聘企业面向京千余名职场人士进行了一次主题为“职场隐私,你如何看待?”的问卷调查,探寻职场一族对于个人隐私的真实想法。

    隐私保护范围因人而异

    对于个人隐私的定义和范围,职场人士对其有不同的理解。有44.02%的调查者认为,隐私是不愿对陌生人公开的秘密;有41.30%认为,隐私是除了工作之外的所有事情,包括家庭、爱情等;其余14.67%认为隐私是个人生活信息。而对于这些生活中的隐私,只有极少数人愿意全部向公司透露,只占0.54%;有33.70%的受访者愿意向公司透露大部分隐私;不愿在工作中透露和看情况而定的分别占34.24%和31.52%。

    人力资源专家表示,大多的职场人士还是具有一定隐私意识的。一般而言“隐私”包括公民个人资料不受非法获取或披露,私人住宅不受非法打扰,个人身体隐私不受侵犯等,即凡是涉及个人秘密与公众利益无关的,公民不愿公开的私人资料、私人生活等都属于隐私的范围,因此它的内容非常广泛,调查结果也显示了这一点。


    逾半数人会向同事透露隐私

    在我国,很多人并没有养成保护自己隐私的习惯,诸如“男不问收入,女不问年龄”等职场隐私保护的基本准则,也经常在同事寒暄中被打破。与此同时,一些职场人士对自己的隐私也并不避讳。调查显示,“会向关系很好的同事透露个人隐私”和“对同事很少保留隐私”的分别占54.35%和4.35%,共计占58.70%;只有26.63%的职场人士不会向同事透露个人隐私;选择不知道的占14.67%。

    人力资源专家认为,目前在我国的隐私权保护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其中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在职场中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的重要性,终出现问题后才后悔,才进行补救和扫尾工作,但那时已经晚了。保护自己的隐私,仅仅依靠朋友之间的信任和道德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在职场中,应该尽量避免谈及有关个人隐私的话题;注意个人电脑和工作电脑的安全,特别是在办公室的电脑,尽量不要存储个人私密照片、视频等内容;在网站提交个人信息或发布文章更是要慎之又慎,避免泄露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只有自己首先重视起来,才能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被泄露。



    看待隐私法律意识尚有欠缺

    一旦隐私被泄露,大家关注的就是单位和同事会怎么看待自己。在本次调查中,大部分受访者面对自己或者同事的隐私泄露,都能采用比较职业的方式对待。当“不愿意被人知道的隐私被公之于众了,许多同事对您指指点点”时,断然辞职的只占16.85%;无所谓和当什么都没发生的,分别占29.89%和13.59%;其余人对此持观望态度,选择找领导和同事交流后再做决定的分别占14.67%和25.00%。

    与此同时,对于同事的隐私,多数人则表现宽容。对于被暴露有生活作风问题的同事,大多数职场人士都认为 “只要不影响到自己就无所谓”,占53.26%,另有23.37%的人会 “找他谈谈,要求他多注意”;而认为“这样的人不能深交,尽量杜绝工作外交往”甚至因此而不想与之继续合作的,分别只占19.57%和0.54%;其余3.26%的受访者选择“不知道”。

    但本次调查显示,职场人士对于隐私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却令人失望。很详细的知道法律中关于“隐私权”的条款的,只占1.63%;而完全不知道的却占到11.96%;大部分职场人士都知道有这一项而不知道具体内容,占57.07%;其余29.35%知道部分相关条款。

    对此,人力资源专家强调,如果个人隐私一旦被泄露,不要过分敏感,千万不要做出辞职的冲动之举。公司更看重你的工作能力,把工作做好仍然是第一位的。就像你对待别人的隐私被泄露而表现得很宽容一样,别人对你的隐私的关注程度也同样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大。但是不能因为别人的宽容,自己就无所谓。在工作中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一旦出现隐私权被侵害的情况,要通过各种合法渠道解决,必要的时候可以寻求法律的帮助。我国的宪法、刑法、民法等法律法规中都有关于隐私权保护的条款,平时可以多了解一下这些内容。(杨敏 阿胜)

 

报名电话
 上一条:怎么快速找到好工作
 下一条:本科生"回炉"读技校 技校称不是否定

相关信息

河北技校网
  • 在线咨询
  •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