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南1月29日讯 早上八点起床,读两个小时英语,出门买菜做饭;下午复习公务员考试试题,做好饭等父母回家。23岁的薄欣2009年从河南某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一直赋闲在老家青岛。今天,薄欣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其实也不是没找过工作,去年七月份还报考过青岛市四方区的大学生公益岗位,但每月才给800元,怕说出去亲戚朋友笑话。“我宁愿呆在家‘啃老’。”
“可能正是因为这类想法,才导致公益性岗位的低上岗率。”省政协委员、民建山东省委副主委王福泰认为。他介绍,大学生公益性岗位是政府为缓解高校毕业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推出的就业援助,优先安排登记失业的城乡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青岛市在 2009年推出了1000个社会公益性岗位,但招聘热潮过后,公益性岗位的上岗率却不到三成。
青岛市劳动保障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嫌收入少,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大学生嫌工作环境太差,上岗半天就离岗了,连招呼都不打;有的认为公益性岗位就是成天和老头老太太打交道,发发传单打打字,工作太琐碎;还有的认为公益性岗位社会地位低,没前途。“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这只是救救急,不能算解决了就业问题。”
基层天地宽。王福泰认为,大学生社会公益性岗位主要包括社区内的管理、服务、后勤岗位,与基层联系紧密,对大学毕业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带薪实习机会。“城市社区也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需要大学生发挥作用!”
同样是从事基层工作,同样是财政出钱,为什么大学生“村官”现在更容易获得认同?省政协委员、山东理工大学副校长丛鲁会分析说,“当村官有机会续聘,有机会加入事业编制,创业有优惠,考录公务员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考研究生也能加分……在鼓励性政策的‘诱惑’下,肯定会吸引不少大学生投身农村基层工作。”她建议,政府应在这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引导大学生从事社会公益性工作,比如适当增加社区事业编制,选择优秀者留任;或者在大学生考研、 考公、 创业时给予优惠。“救急还是就业,这个问题值得全社会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