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长假过后,天气与经济都在迅速回暖,沿海地区和内地也同时出现严重的缺工现象。其中,广东“珠三角”地区用工缺口达200万,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东莞一地就缺工超百万。为应付缺工现象,用人者都在或明或暗地提高打工者的工资待遇,但是招聘情况依然无法乐观。从金融危机袭来时的“民工慌”到此时的“民工荒”,不到一年时间,彼此对照之下,却凸显出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用“全方位洗牌”来形容也并不为过: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特征逐渐消失,出现拐点,目前出来打工者七成以上是“80后”、“90后”,他们不再满足于有份工可打,而对工资待遇、就业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格局由东南沿海一枝独秀转变为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4大经济板块同时崛起,均衡发展;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引发了劳动力资源的重新布局,据央视的一项调查,金融危机后,2000万名打工者离开东南沿海,选择回乡就业或转赴华北、西北和东北;劳动力分流又促成了经济结构的演变,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从沿海向内地转移,用工短缺倒逼企业技术更新、产业升级。
在用工短缺背后还应看到,我国尚未实现充分就业,每年新增的上千万就业人口与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之间并不对等,仍存在较大缺口,部分大学毕业生开始成为“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难仍是一些城市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议题。
“民工荒”与就业难,看似互不相干,甚至彼此矛盾,却均是供求关系未能理顺的结果,均是就业市场亟待化解的命题。两个命题若分别破解,则难度均大,且短期不易见效。若换个思路,把这两个命题合二为一,则蕴涵着统一解决的真正路径。
实际上,经济回暖一方面是引起“民工荒”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解决就业难的利好条件;“民工荒”所空缺的岗位,正是解决就业难的新契机;“民工荒”倒逼企业技术更新、产业升级,恰能吸引素质、能力更高的人才前去就业,填补空缺;打工者分流到各地,处于就业链条的低端,恰恰有利于构成从低端到高端的就业梯队,拉动当地的产业发展。
同时着手、合力化解“民工荒”与就业难,当先突破观念和待遇两大壁垒。要让外来打工者融入“市民化”的进程,要让新就业者看到上升的空间。惟有心安,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方能持续释放能量。
在方兴未艾的新一轮城市化、工业化浪潮中,急需各层次的人力资源、人才资源。打破“民工荒”与就业难之间的壁垒,整合就业市场,让人力资源、人才资源合理流动,就能打造更大的就业市场,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从而迎来加速发展的先机,消除容纳力不强、人才积压以及人才流失的就业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