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国“两会”前夕公布并征求意见,作为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一个教育规划,其为未来10年勾勒的教育改革“路线草图”,成为大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全国人大代表、中山纪念中学校长贺优琳拥有20多年基层教育经历,这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对新教改关键词进行了辩证解读,直指教育薄弱环节的症结和关键领域的实质。
■关键词:“去官”与“放权”
记者:新教改明确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您如何看待这种“去行政化”?
贺优琳:尽管现在大家讨论“去行政化”比较多地集中在高校,但由于长期受“官本位”思想影响,其实许多事业单位、企业、学校都套着各种行政级别,甚至连庙宇的方丈也不例外。中山教育系统这项改革比较早,2003年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了铁饭碗;2004年学校“去行政化”,校长无官一身轻。
我双手赞成学校“去行政化”。校长就是校长,应该走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如果人为设定行政级别,弄得校长一门心思想到行政级别高的学校,不安心本校工作,肯定难以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做好本职工作,这不利于学校建设和发展。
记者:没有行政级别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贺优琳:大的感受就是轻松了。以前不管什么会,只要是处级干部就要参加,浪费时间。没有了这顶“官帽”,无论你在中学还是小学,无论你在城区还是农村,无论学校规模是大是小,只要你干出成绩就是好校长。校长们坐到一起开会时也不会因为官大官小而心理不平衡了。
记者:新教改一方面提出“去行政化”,同时也主张要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贺优琳:应该这样。在学校制度建设上要“去行政化”,但在办学上则应“放权”。真正把责、权、利交给学校,就是大的办学自主权。如今全国中小学都实行校长负责制,执行得比较好。
可以说,行政化是个“紧箍咒”,把人给套住了。我多年来一直主张,大学应该市场化,让一批好大学走向社会,要给它政策,放水养鱼,这样国家可以集中财力办好基础教育。大学如今还是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办好的难度很大。
责、权、利如何真正“还”给学校很关键,给校长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学校就可以办好。校长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思想、主张、理念办学,办出各具特色各有品牌的学校,如今的大一统管理,造成了相当多学校只有共性没有特色。
■关键词:“一考定终身”与“不拘一格”
记者:新教改提出要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探索高水平大学联考,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您怎么看现在的考试招生制度?
贺优琳:改变“一考定终身”和采取“多元录取机制”是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是对的。目前对老百姓而言,“公平”的还是这种大统一的高考——“公平”实际上也要打上引号。因为教育过程不公平,近年来欠发达地区考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少。改革开放30年来,各地经济水平差距拉大,教育的差距拉得更大。
自主招生的尝试本来是要改变 “一考定终身”、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高考现象的,但搞得不好,反倒变成了“多考定终身”。像北大、清华联盟等高校搞自主招生,考的题目比高考还难,参加过自主招生的考生到头来还要参加高考,只不过是优惠多少分数而已,造成一批人后“多考定终身”,负担加重。况且由于缺乏公信力,自主招生也无法保证公平。大家看看北大近的自主招生,有几个是农民子弟?有几个是欠发达地区的小孩?
记者:您认为自主招生的本质是什么?
贺优琳:自主招生改革的原意应该是不拘一格选人才,要让不同的人有多重选择,给有创新专长的学生以更多选择机会。但可惜的是,不少高校的自主招生成了变相争夺优生,一些奇才、怪才、专才反倒成了“一考定终身”的牺牲品。
自主招生不应该变相抢夺优生,真正优秀的学生不用优惠分数也会考上好大学,自主招生甚至可以放在高考后,看看有哪些落网的专才、奇才,把他们选拔出来,不要因为 “一考”就被判了“死刑”。我们国家不是缺全才,缺的是专才、奇才!
我觉得当前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关键是,教材、科目设置、考试科目、考试命题一定要中性化、大众化,但现在教材严重城市化,考试内容严重城市化,本身欠发达地区的孩子,教育过程遭遇不公平,后又碰到高考科目设置、考试内容造成的不公平,使得他们越来越被边缘化,这些问题应该好好解决。
■关键词:“重点学校重点班”与“均衡发展”
记者:新教改明确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在实际操作中会不会形同虚设?
贺优琳:大教育家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每个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不同,硬要混合配置生源,一个老师肯定众口难调,显然一部分人公平了,另一部分人就不公平。
不管分不分重点班,我的理念是每所学校和每个老师心目中都不应该有差生概念,越是能力相对较弱的班级,越应该安排有教育教学经验、有耐心爱心的老师来带。
记者:义务教育阶段怎样缩小校际差距,达到均衡发展呢?
贺优琳:上好学校是人之常情,择校风盛行对教育质量和社会公平提出了严峻挑战,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太少。从我国现在的发展水平看,的公平和的均衡是不存在的,所以国家一定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着力提高师资水平。
******************的报告讲得真好,读到“强国必先强教”、“只有的教育,才能培养人才,建设国家”这样的语句时,我真的感动得想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长期工作,工作报告、新教改都已提出改革方向,关键是要落实。
吸引一批优秀人才加入教育队伍,提高师资水平是改革的支撑。纪中近年来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成绩,得益于从全国25个省市吸引了一批老师“猛龙过江”。
老师的积极性一旦激发出来。试想一个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的老师,如何让他精神饱满地去教育学生?一支不受社会重视的师资队伍,如何担当强教强国重任?现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待遇问题得不到重视,很多好老师跑了,受惩罚的是当地的后一代。
其实教育的问题一旦解决,很多社会问题就可以相应解决。人一被耽误,后果很可怕!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