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旱,举国关注。
这场秋、冬、春连旱,从一开始的“多年不遇”,发展到“50年不遇”、“60年不遇”、“80年不遇”,一直到现在的“百年不遇”。
“N年不遇”,经常出现在报道各类灾害的新闻标题中,是我国媒体的高频用词之一,也是受灾地政府通报灾情时的惯用语。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N年不遇”接连不断的出现,我们不禁要问,真的有这么多“N年不遇”吗?
2005年:遭遇近50年来大干旱
2006年:遭遇20年来严重旱情
2009年:遭遇50年一遇严重旱情
2010年:百年一遇大旱炙烤云南
这些记录能够说明一件事情:在云南,严重的旱灾不是“百年一遇”,而是“几年一遇”。至于哪次是“百年不遇”,还需要科学的数据证实。
从1950年至今的60年间,这个水资源大省出现干旱的年份多达50余年,旱灾早已成为云南自然灾害之首…
另有数据显示,1950-1997年间,云南受旱面积占整个气象灾害总面积的43%,平均每年有50%的县(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旱灾影响,干旱是影响云南农业严重的气象灾害。
缘何有“N年不遇”的妙谈?
就算是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强降雨,如果山上的植被保存得很好,也不一定会发生严重的泥石流;如果城市排水系统设计得好,就不会发生几十条人命在城市里被洪水吞没的悲剧;如果自上而下的防灾应急预案能真正做到科学、缜密、管用,并真正落到实处,就不会出现一场台风、一场暴雨就能卷走几十条、上百条人命。
但面对灾害损失,一些地方官员不认真总结教训,更乐于把“百年不遇”当成挡箭牌,把责任往老天爷身上推…
在世界十大洪灾中,中国只有1887的黄河洪灾和1954年的长江洪灾入选,哪有那么多信手拈来的“百年不遇”?
有的地方官喜欢将自然灾害转化为形象工程,假造政绩、推卸责任,乱报谎报“百年不遇”。有高智商官员甚至精心分析历年“百年不遇”的诞生要领,揣摸出一套制造“百年不遇”的有效经验。
官员们判断灾害严重程度有四个指标,比如“国家主要领导人介入程度”“媒体的关注程度”等,至于实际的灾变量记录,甚至死伤人数都不是主要的判断依据。所以灾害到来时,官员们更喜欢扩大灾情,受到重视。
如果任凭地方官员擅自发布“百年不遇”,必然出现诸多假冒伪劣的“百年不遇”,掏空国库(骗取国家救济金)等等问题随之而来…
无论过来人还是没有亲历过的人,提到1959—1961年间发生在中国大陆的那场灾难,都会首先想到或说起“自然灾害”。虽然任何思维正常的人在当时都知道那三年不是因为自然灾害,或者主要不是因为自然灾害,但是“三年自然灾害”一旦成为习惯说法,重复几十年,便进入了人们的潜意识。哪怕,那是风调雨顺的三年…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