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青年报讯(记者白娟)日前,一位业主反映,购房后频繁接到装修公司的电话“轰炸”。记者昨日暗访得知,一些装修公司持有买来的业主资料,一些过期楼盘业主的电话售价平均0.14元/个(本报昨日报道)。
昨日,多位市民致电本报,讲述个人信息被泄露的遭遇。市民纷纷呼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破解维权难困局。相关专家支招防个人信息被泄露。
业内人士曝易泄密行业
“不光是售楼处,医院的信息泄露也很严重。”市民胡先生昨日说,妻子刚怀孕就不断接到各种孕婴公司的推销电话。新车手续还没办齐,就接到推销车险的电话……大家的信息是怎么泄露出去的呢?
“各行业内部的信息采集人员是我们获取个人信息的主要来源。”一名专门从事信息收集买卖工作的内部人士透露,目前信息买卖已形成一种行业,并有个很时尚很唬人的名字——数据库营销行业。他们的信息主要是从各行各业内部搜集到的消费者资料。“容易泄露信息的有6大行业,包括汽车、房产、会员中心、医疗机构、通讯商及互联网。”
该内部人士称,这些行业内都会有自己的客户数据库。有些企业的内部人员会利用职务之便,将信息提供给专门的信息技术公司,赚取一些外快。消费者的个人隐私,就是从这些地方开始流传的。
个人信息泄露遭遇维权难
河北省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孙常军表示,《合同法》规定,合同双方在合同订立、履行与终止后,都有“通知、协助与保密的义务”,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界定责任,对现在个人信息肆意被倒卖的现象不具威慑力。
从法律意义上说,未经许可,泄露个人资料是不合法的。但如果受害者要求法院对泄露者作出赔偿的判罚,举证难度不小,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可能难以立案。
孙常军呼吁,国家应加大对私人信息的保护力度,加大侵害个人信息的犯罪成本,同时规范相关行业的经营者。
据了解,2003年,我国开始组织起草《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2008年9月《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呈交国务院,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进程在不断加快。但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来约束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