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职教送走大山深处的贫困

已阅[4068]次 [2008-12-10]

    1999年,32岁的李炳亮被派任阜平县职教中心当校长的时候,职教中心似乎已到了“走投无路”的绝境:这所建筑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教职工达170多人的学校,在校生只有471人,偌大的校园里显得冷冷清清。 

    面对冷清的校园,贫困的父老乡亲,李炳亮思绪万千,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职教中心办好,帮助父老乡亲走出贫困,走向富裕。李炳亮开始一步步用行动实现自己的诺言。 

    办学者要先走出大山 

    李炳亮上任开始,有人劝李炳亮也办“普通高中班”,走“以普通高中带(养)职业教育”的路子。但李炳亮对职业教育的信心不但没有动摇,反而更加坚定。 

    李炳亮深知,“要培养市场急需的人才,首先要了解市场,要把学生送出大山,办学者自己得首先走出大山”。 

    当时,学校只有林果、畜牧、家电、计算机等四个专业,而用人单位急需的机电一体化、数控、机床、餐旅服务等专业学校却没有。2000年,学校针对北京、上海等大中型企业的需要开办了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及应用、数控技术、机械、外事服务等专业,并与北京现代、北京报业集团、青岛海尔、海信等十多家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用工协议,实现了“订单式”培养,人才培养与毕业生就业直接对接。2001年以来,学校平均每年向这些用人单位输出毕业生1300人,人均月工资达到1500元以上。至今年,他们已向经济发达地区输送毕业生6000多人。 

    在把6000名毕业生送出大山的同时,他还把10000余名高素质农民工送到了大城市,近几年来,阜平县每年都有2万多名农民外出务工。如今,在天津、北京这些城市,“阜平电工”、“阜平司机”正在形成品牌。 

    培养“落地生根”型人才 

    在把成千上万的阜平人送出大山的同时,李炳亮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当地的经济发展,他内心深处始终萦绕着一个不变的情结:还要培养出能改变当地贫穷面貌的“落地生根”型人才。 

    阜平县地处晋冀交界,是西煤东运的中转站,仅阜平籍车辆就超过1万辆,是全国运输大县,汽车驾驶与维修人才需求旺盛,缺口很大。他提出开设汽车运输与维修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已累计培养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人才600余人,全部在本地就业。 

    随着晋察冀边区政府纪念馆的落成,中国北方大瀑布群——天桥瀑布的开发,加上西邻五台山旅游区,阜平以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业迅速发展,并且带动了餐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学校及时开办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目前,已培养毕业生500余人。 

    阜平是一个林果大县,并且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以阜平大枣、阜平石材为著名。他提出在教育教学中增设林果、石材加工等选修课,提高学生在该领域就业创业的能力。近5年来,学校已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新型农民6000余名,带动了上千个家庭走上了富裕之路。 

    让贫困生接受职业教育 

    阜平至今还有贫困人口5.6万,李炳亮为了让每一个贫困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采取了很多措施。 

    一是建立贫困生助学基金。他多方奔走,筹措资金100万元,建立了“阜平职教贫困生助学基金”。助学基金每年资助100人,已累计帮助500名贫困生完成学业。 

    二是开展助学贷款。2001年,学校与县扶贫办联合,开办贫困生班,由县扶贫办利用扶贫款,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学生就业后,每月以其工资的60%还贷。2001年至今,已资助贫困生600多人。 

    三是推行“半工半读”,实行学生零学费入学。学生入学即与学校签订培养协议:实行半工半读。每学年第一学期由学校垫资,学生在校内学习,第二学期学校安排学生专业顶岗实习,劳动报酬用于支付学校垫资。毕业后由学校安排就业。到目前,已有600多名贫困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完成了学业。 

报名电话
 上一条:唐山市文化宫技校校长
 下一条:涿州职教中心张昆明校长简介

相关信息

河北技校网
  • 在线咨询
  •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