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是办学与时俱进的动力

已阅[3816]次 [2008-12-10]

一、我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概况 
  
    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以下简称《就业促进法》)第五章第四十七条明确指出:“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与企业应当密切联系,实行产教结合,为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 
  
    《就业促进法》是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后的一个重要的法律性文件。为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通过校企合作,实施产教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必将促进和鼓励这些院校和机构在培养熟练劳动者的同时,更好地探索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各种模式和途径,为企业输送更多更适用的高技能人才,进一步促进就业,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服务。 
  
    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是一所以机电类专业为主的技工学校,已有近60年的办学历史和发展沿革。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注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始终把这项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经统计,从1986年到2006年的20年间,学校为上海大中型企业培训高技能人才11510名,为上海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003年学校整体划归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成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级技师学院。在充分发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资源优势的同时,又通过自身的资源整合和资源扩充,使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培训高技能人才的实力大增,四年间又为上海大中型企业培养机电类高技能紧缺人才6472名,其中高级工4666名、技师1529名、高级技师277名。不少人通过培训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作用,并较快成为各单位的生产、技术、管理骨干,成为上海经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紧密联系实际,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优势组合,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条既经济又高效的成功之路。 
  
二、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促进了我校专业课程的建设 
  
    职业院校和技能培训机构的特点是依托企业、贴近产业、学以致用、与时俱进,又好又快地为社会、企业培养和输送当前或近期需要的熟练劳动者、实用人才乃至高技能人才。这一特点决定了职业院校和技能培训机构的目标定位和专业建设。 
  
    目标定位和专业建设是各类职业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目标定位只有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趋势,专业建设只有得到社会和企业人士的参与和认同,才能确保培养计划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才能确保培训过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而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校企结合。 
  
    我校作为一所以机电类专业为主的学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业建设方面紧紧依托上海四十多家大中型企业,如上海宝钢、上海大众、上海烟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烟草(集团)公司、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上海拖拉机内燃机公司、上海三电贝洱汽车空调电器有限公司、上海欧姆龙控制电器有限公司等,充分利用各自优势进行校企合作。 
  
    一方面,通过我校资深教师对企业的生产现场和技能岗位进行调研,明确了高技能职业岗位群的技术技能要求,为专业设置和专业内容的选择提供实际依据;另一方面,又聘请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参与制订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专业建设方案。如《机电一体化》、《应用电子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冷加工》、《数控加工工》、《维修电工》等20多种专业和职业都体现了这方面的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双方着眼于适当拓宽知识面,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把高技能受训人员培养成具有相应技术理论知识,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发展提升潜力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基本原则。做到了以企业或用人单位的质量要求为标准,以胜任岗位群需要为目标,以受训人员能力培养为主线来建设专业,形成专业课程和相应的内容。因此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基本上能很快适应社会需求,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有相当高的合格率,深受企业的欢迎和青睐。 
  
    如《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其名称和内容是上世纪60年代所确定的老专业,通过校企合作进行调研,了解企业需求的基础上调整部分课程设置和内容,将培养目标定位于相关企业的工艺师和一线工段长,得到了企业、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好评和赞同。 
  
三、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促进了我校实训基地的建设 
  
    基于我校的办学特色和教育成果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因此近几年市政府每年投入近千万元专项资金来提升学校教学设施的能级,已经建立了上海地区数控技术和机电一体化两个开放式实训中心,使学校机电类实训基地的设备在全国堪称一流。但是,与上海大中型企业先进设备的拥有、使用和维护保养相比,肯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也无法跟上这些企业设备的发展速度和管理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得到了推进、补充、扩展和延伸。一方面,对学校设备设施的使用和管理注入企业的要求,使之更为科学合理,并形成一定的企业氛围,增强学生和高技能受训人员的有关体验;一方面,可以把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和高技能受训人员到生产现场进行实习操作,增加他们的实际感受;另一方面,也弥补了学校 “精、大、稀”设备设施相对缺乏和实践教学环节相对单一的不足。目前,我校已与上海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上海造币厂、上海烟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中德合资上海爱德夏机械有限公司等30多家大中型企业签订校外实训基地协议,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 
  
四、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促进了我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一体化”教师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一体化”教师,是指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习指导能力,且有较高的教学学术水平的教师。“一体化”教师的提出,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到如今的必然要求;“一体化”教师的出现,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到如今的必然产物。各职业院校和技能培训机构都把“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看成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一项十分紧迫而又重要的战略任务。而校企合作,则为“一体化”教师的队伍建设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一方面,学校的专职教师通过在企业的教育实习环节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和提升;另一方面,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又成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再一方面,双方人员在教学配合中互相切磋,统一认识,共同提高,加快了“一体化”教师队伍的扩展。至今,我校专职专业教师中“一体化”教师已达70%以上,另有数十位来自大中型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成为我校聘请的签约兼职教师,成为学校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支中坚力量。 
  
五、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促进了我校教学新模式的开发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对教学模式的选择有着较高的要求。我校通过校企合作,拟订了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的“二并三双”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期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二并三双”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轨”,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并纲”;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双元”办学模式,“一体化”教师施教,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并发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目前,我校一部分教学范围内实施这项新模式,而校企合作,特别是企业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实力,已为因此而必须实施的共同参与、双向推动、产教结合的管理运行机制提供了基本的保证。 
  
六、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促进了企业劳动力结构的调整 
  
    面对国家区域经济的总体发展和产业的局部调整,有时企业急需培训某些职业的高技能人才,以满足岗位需要,并实现劳动力结构的合理调整。在这种情况下,校企合作,进行规定期限的职业培训就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几年来,我们多次接受这方面的委托,有时还借助其他校企合作单位的相关资源,很好地完成了培训任务,既体现了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的宗旨,又在更大规模和更大范围内体现了校企合作的良好前景,实现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体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去年上半年,上海烟草(集团)公司从意大利引进价值上亿元每分钟包装800包“中华牌”香烟的生产流水线。13名公司员工通过校企合作,由双方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制定教学方案,分别执教相关内容,经过约5个月的一体化教学培训,全部获得气、液、电模块高级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行业特许上岗证书。 
  
    今年上半年,上海造币厂急需培养32名高级铲车工,我校接受了该项委办任务后,积极与另一家校企合作单位——上海港口机械厂接洽,由其提供设备,上海造币厂提供场地,我校负责教育安排,三方合作,通过半年的一体化教学培训,80%的受训人员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以上是我校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些实践和体会。但是,我们的实践还很不够,体会也较肤浅,权作抛砖引玉,敬请大家指教。

报名电话
 上一条:校企合作带动学院科学发展
 下一条:精心打造“需求导向型”校企合作模式

相关信息

河北技校网
  • 在线咨询
  •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