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高级技工学校是一所以培养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为主的综合性高级技工学校。学校现占地800亩,开设专业28个,在校生6500余人,其中高级工培养数量为5500余人,占总数的85%以上。在校企合作办学中,我们坚持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体,以贴近市场、服务企业为导向,充分发挥和利用校企两方面优势,依托企业、产教结合,在专业建设、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上与企业展开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动共赢。
一、立足双方需求 顺势推进合作
校企合作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从我校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和效果看,校企合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就在于校企双方自身内在的发展要求。首先从学校自身发展的要求看。我校是在老校的基础上易地新建的,新校建成之初,首先面临的是办学方向的选择。一方面,新学校、新设施和新的队伍;另一方面,办学模式和教学方式跟不上技能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要求衔接不上,形成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的脱节。因此,学校认为,在新的条件、环境和形势下,如果还沿袭以往的办学方式、教学方式,就会使学校办学与市场需求越来越远。因此,必须走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的办学路子,使学校办学融入市场、融入企业。第二,从企业自身看,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也是企业的内在要求。近年来与我校开展合作的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后备人才不足和生产不充分是他们普遍遇到的问题。这些企业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提供人才培养与输送的稳定基地,对校企合作有着强烈的愿望。正是由于合作双方都有自身内在的需求,校企合作才能顺利实现。
二、抓住关键环节 追求合作效果
我校在开展校企合作中,紧紧抓住产教结合这一关键环节,努力在打造企业化、产品化的教学环境上下功夫。
(一)加强基地建设,搭建产教平台。实训基地是实现产教结合的重要平台。我校在推进校企合作、产教结合过程中,注重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一方面,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照“教学生产化,车间课堂化”的要求,先后投资6000余万元,建设了以现代数字化机械加工、电工电子与工业自动化、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现代服务业为代表,面积23000多平方米的实训基地。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开辟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我校先后与天霖集团、宏大纺机、海信模具、特锐德电气、海尔集团、中集集团、庞巴迪、富士康公司等几十家企业建立了稳定、长期的企业实训基地。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为学生进行学习与生产实践提供了保证,更为开展产教结合搭建了良好运行平台。
(二)强化产教结合,实现校企一体。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我校坚持将产品教学融入全过程,通过导入技术、导入工序、引入产品等手段,将技能人才培养置于企业生产环境中,把今天的学生当作明天的员工来培养。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努力营造“教学现场企业化、教学过程产品化、教学手段一体化”的教学环境。
(三)教学现场企业化。在教学环境布置上,发挥学校实训基地的优势,按照专业教学特点,开辟独立的专业教学区,吸引企业入校,引入企业的文化理念、管理方式。如在与西门子公司联合建设“先进自动化联合实验中心”过程中,西门子公司派出专业人员参与建设全过程,在设备布局、环境装饰等方面,完全按照西门子公司的实验培训环境建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置身于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感受企业的文化理念、管理理念,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教学过程产品化。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实际也是产教结合的过程。只有学生手 “动”起来,学生的技能才能“硬”起来。因此,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我们把产品生产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动手熟悉生产流程、熟悉产品制作,达到与企业岗位生产要求相一致的培养目标。如在与海良精机合作过程中,合作方一方面围绕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在企业内部为学生设置了涉及数控加工技术、机电一体化、焊接等专业30多个双功能岗位,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另一方面又将企业出口产品数道工序和产品引入校内实训基地,提供工艺文件、技术指导和产品,供学生教学生产。这种带有明确生产标准、质量标准的产品教学,既促进了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技能水平,又为学生实训生产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料保障。
(五)教学手段一体化。校企合作的目的,就是双方共同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学方式与企业的生产实际、岗位要求相一致,大限度地实现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首先,我们结合企业岗位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以课题教学、产品教学为主导,将教学课程及与之相配套的实习课题组合成一个教学模块,在实施中根据教学内容、目标要求进行组合,实现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其次,适应企业的要求,引入企业的技术人员和培训教材。双方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共同制定教学课题、内容、方式。如我们在与海信模具合作建设模具专业过程中,海信模具根据学校模具专业师资力量不足,设备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现状,在投入设备、引入产品的同时,利用企业的技术优势,向学校派驻编程、数控、工艺等技术人员,参与到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制定和实训过程管理中。通过言传身教,既带活了教学,又培养了一批模具专业教师,形成了教学过程、实训过程、产品生产过程的教、学、产一体化办学模式。
三、巩固合作成果,实现互动共赢
校企合作的开展,进一步密切了校企双方的关系,促进了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资源利用方面的深度融合,使各自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具体表现在合作对象规模化、合作方式多样化、合作效果多赢化等方面。
(一)合作对象规模化。我校的校企合作由起初“一专对一企”、“一校对数企”,逐步形成规模化、基地化的合作态势。目前学校已与海信模具、深圳天霖、银菲特集团、宏大纺机、元通机械、中集集团、富士康公司等80余家大中型企业和外资企业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双方通过定期召开校企合作交流会、毕业生招聘会等形式,交流信息,反馈意见和用人意向等。全校近6500名学生,已基本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进行培养。
(二)合作方式多样化。通过与企业开展不同方式、内容的合作,我校校企合作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如以专业共建为主的“海信方式”;以订单培养为主的“天霖方式”;以产教结合为主的“海良方式”;以顶岗实习,安置就业为主的“地恩地方式”等。
(三)合作效果多赢化。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和学校都获取了良好的效果。对学校来说,推动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深入开展,提升了办学竞争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使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为学生就业开辟了新的渠道。对企业来说,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企业可以从中吸收优秀的毕业生进入企业,为企业的竞争和发展积蓄储备力量。
四、开展校企合作的几点体会
我们认为,开展校企合作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主要是:产品教学与课程设置的关系,产品与课题的关系,学校与企业的关系。
(一)在处理产品教学与课程设置的关系上,要认清产品教学就是将企业生产的各环节融入课程设置中,这就要求我们在设置课程时,要按照企业生产的工艺流程、技术要求、产品质量要求进行,并在教学中体现,以达到提升学生岗位技能水平,与企业岗位相对接的教学目标。
(二)在处理产品与课题的关系上,要认清产品是实现课题教学的载体,课题是产品的内容,两者不可偏废。在教学中,既不能强调产品而忽视课题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也不能过分强调课题而忽视产品在课题教学中的作用。
(三)在处理学校与企业的关系上,学校在选择合作对象时,一是要积极主动,通过多种方式去争取合作;二是要选准,根据学校专业建设要求、培养目标等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三是不拘一格,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只要企业有开展合作的愿望,能提供生产实习的岗位、用于教学的产品和就业岗位,我们都应该积极地与其合作。
总之,通过校企合作,企业的主体地位和学校的基础作用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已成为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的一个有效载体。我校将在今后的校企合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加大合作力度,并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在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与企业开展更紧密的合作,使校企合作之路越走越宽广。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