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院长 魏锦才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成为行业和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话题,就民航行业来看,已引起了各层面的关注和实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民航总局从民航发展“量”与“质”的关系上,提出了强化行业管理、促进民航发展的" />

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领导致辞

已阅[12022]次 [2010-12-16]

       推动民航教育培训事业可持续发展     
                                为建设民航强国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院长

  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院长 
            魏锦才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成为行业和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话题,就民航行业来看,已引起了各层面的关注和实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民航总局从民航发展“量”与“质”的关系上,提出了强化行业管理、促进民航发展的八个思路,并提出民航发展将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用两到三年调整政策,为发展打好基础,形成一个比较开放、比较市场化、能够符合中国实际的政策环境;第二步,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在“十一五”期间,民航在一个比较开放的条件下有一个较快速的发展;第三步,到2010年以后,使民航的发展有一个质的飞跃,向民航强国迈进,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国家对外开放的要求。

    应该说,行业是社会的经济组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乎到行业自身的生命活力和基业常青问题,而且也关系到整个社会能否健康、持续的发展。     
                                                                     
    那么,行业如何持续发展?又依靠什么持续发展?——这可能有很多说法,诸如技术(产品、服务)创新、文化建设、核心竞争力培养等等。但我认为,在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中,“人”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数量的不断增加与质量的日益提升是中国民航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民航跨越式大发展亟需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当前,民航管理体制改革已实现了突破性进展,中国民航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有关预测显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民航将以超过14%的速度增长。能否实现高速、健康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使用是关键的因素之一。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民航总局就一直积极推动“科教兴业”、“人才强业”两个战略的实施,并加速构建民航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两个体系。近几年来,随着三大航空运输集团的组建、机场属地化改革以及民航总局和地区管理局两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行,民航的人力资源从数量、质量和结构上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才总量不足,与整个民航的高速发展不相适应;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短缺;与民航主业有关的飞行、空管、机务维修人员结构性不足;人才观念落后,制度建设滞后等。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民航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因此,如何为民航跨越式发展提供大批的、高质量的人才支持,是一个摆在民航各级政府、各企事业单位、各教育培训院校面前的严峻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民航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二、树立正确的培训投资观,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将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    

    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在民航各企事业单位的发展中,应该具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意识,树立科学的、有益于民航发展的“人才观”    

    在新的人才观念中,突出的导向是能力和业绩导向。一个人仅有高学历、高职称,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只有将具有这样条件、素质的人放在适当的岗位,发挥其大的潜力、作用,做出实实在在的业绩,这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因此,创造一个能够人尽其才的政策环境,是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问题。要以业绩为导向,以好的政策、机制大限度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民航应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开发、吸引、使用的科学机制;要为人才提供发挥才能、创造业绩的良好环境。    

    其次,有了好的政策环境,还必须建立好的培训制度。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终身学习是人适应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要求。因此,人才的成长、造就就离不开培训。通过培训,才能提高人的技能,挖掘人的潜力,才能将企业的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要解决民航人才总量不足以及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解决人力资源深度开发的问题,关键在于加大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加大对民航人才培训的力度和广度。    
    
    为此,民航各企事业单位在人才的培训上应确立一个正确的培训观或者叫“人才投资观”。要认识到人才的开发过程是资本的投资过程,是把人力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本的过程。人力资源的投资在西方发达国家各项投资中已占到50%以上的比例,而且已经被证明是回报率高、收益好的投资。      

三、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要按照《2004~2010年民航科教振兴行动计划》的要求,在民航未来发展中努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为民航总局直属的高等院校,民航管理干部学院自1982年建院以来,一直在积极关注民航各层面的人才需求,并且在民航发展的各个阶段,通过教学培训、科研咨询,积极为民航各级政府、各企事业单位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建院初期,学院坚持“为民航总局服务,为民航各企事业单位服务”的办学理念,为民航广大干部和员工的学历提高做出了贡献;在“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学院在民航系统的培训中,尤其是中青年干部培训和党校高级干部培训中,为民航培养了一大批中高级管理人才,提高了民航中高级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为民航各企事业单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民航新的发展时期,适应民航大发展的需要,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确立了新的战略定位,即成为民航总局的培训中心和全民航的企业管理研究基地。现在,学院以民航公务员培训为契机,已经从软件和硬件上为民航“十一五”期间的人才培训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是已经培养出了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师资队伍;    

    多年来,学院通过积极实施“提高现有的,引进急需的,借用社会的”人才战略和加强“三个环境”建设,不断提高全院教师科研教学的水平。通过教育培训、科研咨询与企业实践,民航管理干部学院的师资队伍已经成为熟悉民航、热爱民航、懂理论、重实践的人才队伍。   

    是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培训体系和课程体系;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以经济学、管理学、行政学、法学、信息学等一级学科为主干学科的成人高等院校,已经具备管理经济学、技术经济学、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市场学、经济法、战略管理、国际贸易等工商管理类应用学科的教育培训及科研能力,特别是在航空运输经济、机场管理、适航与机务维修管理、航空法学、民航信息管理、空中交通管理、飞行标准等民航业务领域的教育培训中,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优势,为民航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同时,根据民航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院不断完善培训体系和课程体系,研究民航对各类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不同要求以及民航改革、发展中所出现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推出了一批又一批适合民航各类人才需求的培训项目。    

    此外,学院通过大力开展民航教育培训工作,带动了科研工作的迅猛发展。近年完成及在研教育基金项目、民航科技基金项目、民航企业委托项目等有200多项,为政府制定政策和企业管理决策提供了强劲的支持。  
   
  是在“十一五”期间,将继续加大学院基础建设和硬件设施的投入;    

    学院将建设现代物流仿真实验室、航空公司竞争模拟实验室、民航员工心理测评实验室和民航信息中心,通过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带动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化和培训模式的转变与创新。    

    是已经与民航各级政府、民航各企事业单位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及时了解他们的教育培训需求,将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打造成了一个合作与交流的平台。    

    是建立了对外合作交流的多方渠道,在民航教育培训领域,以不同的方式与国外航空大学及培训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比如与日航、加航、加拿大国际民航管理培训学院、美国普惠公司、英国罗·罗公司、澳大利亚、德国、荷兰、意大利、瑞航、ATC、FAA、波音等企业或院校开展合作,在教育培训上树立国际人才标准意识,与国际接轨。    

    总之,在民航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继续以民航改革与发展为导向,坚持面向民航,服务民航,进一步发挥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在民航教育培训事业中的作用,为民航“十一五”的发展,为实现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转变,做出更大的贡献。

   欲报名学习点击: http://www.hebjxw.com/html/zgminhang/

   

    学校地址:廊坊市东方大学城教学东区六号楼

   

    招生电话:13832811994或15132527389

   

    联系QQ945167686

 

报名电话
 上一条: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怎么样?
 下一条:中小学教材受争议,反响很大!

相关信息

河北技校网
  • 在线咨询
  •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