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连福老师专访
C6的展厅里陈列着一幅幅方正严谨又不失大气的书法作品,给每位走进展厅的观众以视觉上的享受。刚一进门,笔酣墨饱的四个大字“洗涤尘心”便奇异般的吸引住观者的眼球,仿佛这四个字就奠定了整场展览的基调。再往里走,一幅幅精美的,布局各异,风格迥然的书法作品依次呈现在眼前,令人叹为观止。今天的采访,未见其人,先识其字。初见杨老师,他正聚精会神的在题字,桌上满放着毛笔、印章、砚台……我们走近时,一幅“瑞雪迎春”的字已然完成。蚕头雁尾,一波三折,端的是一幅好字。于是在阵阵墨香中,开始了我们今天的采访。
杨连福老师自幼学习书法,工作之余潜心研习书艺,学书中注意结合书论,勤于在读、看、写中悟出艺术风格,在结体、用笔上寻其规律。并精于书写上的分间布白、伸缩顾盼、向背揖让、方圆轻重与提高领导艺术相结合。近年来,其书法作品相继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检察日报》、《中国宗教》等报刊发表,并著有《连福学书》专辑、《惠风留韵》诗选等作品。如此耀人的成就,让很多人羡慕不已。可是刚一谈话,杨老师就坦言,羡慕我们现在河大的学生,可以正经坐在河大的教室里读书。杨老师说,他也是河大毕业的,可是在八十年代,他是通过函授读完了大学。那时他就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坐在河大的教室里上课,而今天,他终于如愿以偿,他带着他的作品回到了河大。说到这里,杨老师露出一种幸福的表情。
接着,我们的话题自然而然的谈到了书法。要想学好书法一定要有扎实的传统文化的基础,在谈话中杨老师再三提到这点。“只有吸收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写好书法。”他的书法中有很多内容都是《老子》、《论语》、《易经》中的精髓。积极向上的语句、对美的追求、达到忘我和无我的境界才是写好书法重要的因素。杨老师擅长的是楷书和隶书,这点从展览中便可发现,大部分是端正的楷书和庄重的隶书,间或有几幅小篆的作品。而欧阳询,王羲之是他喜欢的两位大书法家。从唐楷到魏碑,方正、严谨、大气是他喜欢的风格,字如其人,方正、严谨、大气也是杨老师的处世哲学。
“毛笔字是一个从量变达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写书法一定要勤奋,只有勤奋,拿笔的手才不会抖。写的时候一定要静下心来,人只有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做事才能干出一番大事业。”对于如何写好毛笔字的问题,杨老师如是回答。
正如诗人作诗,画家绘画时都有自己偏爱的主题,书法家写字时文字也有着自己的灵魂与中心。杨老师告诉我们他写字时通常围绕着四个主题,其一,对党的忠诚。我是党的干部,追求对党的忠诚,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有好多东西是不能忘的。因此在日后的作品中杨老师有很多诸如:毛主席语录,为人民服务,东方红太阳升,还有经典政治口号等作品。二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和传统的对联,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在的同学们有更多的教育意义。三是宗教文化。杨老师是回族人,因此也很重视宗教文化,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杨老师说伊斯兰教强调“爱国爱教”,且伊斯兰教不是好斗的,崇尚顺从与和平,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如此。其四是杨老师自己做的一些诗。这四个方面就构成了杨老师墨香浓郁的书法世界。
近水人洁,临荷心香。与杨老师谈话的一个小时,让我受益匪浅。赏书法,论书法,仿佛谈话间我落在笔记本上的字也变的更有体例了。采访完毕,再去看看这些作品,又有了些不同的感觉。流连于一幅幅书法中,犹如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尘心渐息;犹如夷犹于诗书图画之内,俗气潜消。“集古求新,玉润兰香。”、“追逐阳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有志者事竟成”。看着看着一个词突然从脑海中冒了出来——无中生有。每位在自己研究领域有所成就的人,不都是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么。老子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从无到有是个艰辛的过程,其中定要付出许许多多的努力,坚定的目标,执着的信念,才终能达到一个“有”的境界!
我们的采访结束时,几位国际交流生扛着摄像机也来到了这里,希望采访杨老师。也许在他们眼里中国书法是很神奇的,也是中国文化杰出的的代表。在中国正是有了千千万万像杨老师这样的书法家,中国的书法艺术才能被传承下来,也正是有了他们,我们的书法艺术才能继续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