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就是美的人性。”谈到自己的书法时,他如是说。诚然,书法若没有向善的性情,就像人没有灵魂,因此善就是书法的生命。观赏杨连福老师的书法,扑面而来的清新格调中,让人感觉到一种善的真情,一种酬勤的蕴藉,一种美美与共的人生境界。有此境界,杨老师便笔墨飞扬,灵珠在握。他对山水草木、人事物理,铭心在骨,然后借事寄慨,触物生情,情生于内,发为文字,寄予笔端,将瞬间的感动化为永恒;登山而有超拔的情怀,看水则有哲理的警思,书法中寄寓了独特的人生感悟和追求。他的书法炼句工整,笔酣墨饱,章法谨严,造意清空,足可看出他深湛的笔法和文学根基,那是从传统文化的意蕴中催生的性灵之笔,是从心底涌出的才华之泉。细细品味一些善味浓厚的书法诗句,顿感意想绚丽,明澈如水,发人深思,那是真情的宣泄,是个性的外露,不是凭借投机和取巧而支撑的书法文字。
杨老师的书法能登堂入室,达到如此境界,与他的性情、学养和经历有关。
他出生农村,性格中有着天然的质朴与执着;他自幼酷爱书法,学习之余潜心研习书艺,他从唐楷入手,选临《九成宫》、《张玄墓志》、《圣教序》、《张迁碑》等古代优秀名帖,求教国内书法名家,学书时注意结合书论,勤于在读、临、看、写中悟出艺术风格,在结体、用笔上探索规律,并将书法中的分间布白、伸缩顾盼、相背揖让、方圆轻重与提高领导艺术相结合。他的书法作品相继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桥》、《民族与宗教》、《回族文学》、《探索与求是》等报刊发表,多次在“首届首都回族书画家作品联展”、“首届全国新闻界书法大展”等权威性书展中展出,多幅作品被法国、新加坡、阿拉伯等国家政要收藏。
杨老师酷爱文学,对文学、历史、宗教、民俗等多所涉猎,尤嗜读中国传统国学典籍,工作之余常将阅历和感悟诉诸散文、随笔、诗歌,著有《连福学书》、《关于现代农业的若干思考》、《蕙风留韵诗选》、《杨连福书法集》。历任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县长,河北省廊坊市民政局局长等职,在政府部门工作期间,参与起草市政府领导的各类重要文稿和大量综合性公文,担任中国民委下属的《中国民族报》社副社长一职,经常参与编辑工作,一路上栉风沐雨,经受锻炼,在纷繁忙碌的行政工作中不断历练,走向成熟……有了这种学养积淀和经历,加上自身多年潜心书道,心无旁骛,刻苦的笔墨训练使他厚积薄发,书法作品在近年的大型赛事中频频获奖。朋友戏问,是否找到捷径?他回答说:“走勤学苦练的路,这就是捷径!”
杨老师拜访名家,虚心采纳他人指授,凭借独特的悟性和文学修养,再加上三十多年笔不辍耕,已形成自家格局,在诗词界和书法艺术界引起关注,书法作品中渗透了难得的书卷之气。他给自己的书艺确定态度:“天道酬勤”,选定名家碑帖潜心临习,扎扎实实,深悟勤研,在传统书学中吮吸甘露,化为自己的营养,书艺日益精进;他给自己处世定位要“追逐阳光、清心寡欲,常怀敬畏之心”。他在出版的诗《秋韵》里写道:“笑迎凛冽放歌声,历尽沧桑无怨情。惯看乾坤些些事,唯乞新春又重生。”诗意豁达,境界开阔,逸气横生,格调高远,胸怀和修养于此可见一斑;他在“菩提青睐木源李,九秩和尚释一诚”的《至诚》里记下了洗涤尘心、体味人生的心灵轨迹……用这种心境和学养习染翰墨,下笔自然不俗;继承和悟性相映增华,凝结在作品中,就现得沉稳而灵动,温厚而洒脱。由此,我们相信,中国书论史上多数评论家把书法作品直接视为书法家人格的外现,把作品的评鉴与书法家的人格联系在一起,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心正则笔正”、“书为心画”、“书如其人”,这些论点用于评品杨连福老师其人其书法,恰如其分。他认为,真正涉足艺术领域的人,应当远离浮躁,澄心虚怀,忘记恩怨,让作品的质量证明自身高度,让书法的境界证明艺术价值。
杨老师研习书法,尊重传统,求真、求善、求美,自称是“传统文化的追求者”,他引用孔子的圣言告诫朋友:“见贤思齐焉”,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人生理念、审美情趣融入笔墨,发为点画,在线条的空间造型中抒写内心丘壑,而在诗句的平仄韵律中寄托所思所悟。杨老师把书法当作抒情写意的佳方式,悉心临池取法,而创作时随性率意,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依法临帖”、“忘我创作”。他喜欢在工作之余时悄然挥笔,寻找“人书两忘、书道合一”的忘我、“心绪平和、万尘不染”的无我状态,加之他的书法作品多写古典的圣人名言,因此他笔下的线条世界就是个人的真情外露,没有刻意的矫饰,没有着意的玄虚,在意味纯正的取法中体现出气韵生动的自家风格。
书法展,作品是核心。自书法展筹备工作开始以来,杨老师把对党无限的赤诚凝聚笔端,把对人民的感恩铭刻心间。他挥毫泼墨,纵情抒发心中的无限喜悦和豪迈,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之余,以饱满的创作热情完成了一幅幅书法作品。此间,他的恩师、著名书法家张有清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指导,并以严格的艺术标准逐一审阅了全部参展作品。“有张老师把关,我的心理踏实多了,创作的信心也更足了!”杨连福说,“特别是张老师的一句话让我颇为感慨,他说,‘连福、你做了一件对党、对国家、对中国书法界、对你本人都有意义的事情’。”
杨老师现供职于中国民族报社。他为人谦逊,常常以初学者自警自励。其人其书法,都像是缓慢渗出、静水流深的清凉泉水一样,是能让人的心变得柔软及澄澈的回溯。就像他说的那样:“习文写字,其实是本职工作之外的追求而已,并非生活的。理想的人生定位应当如此:做好自己能做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