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技校网关注职业教育动态。本月,中国职业教育又迎来一波大活动!如职业教育周等,赶紧来了解一下吧。
第一,第三届“职业教育活动周”隆重举行。每年5月第二周为“职业教育活动周”,今年活动周的主题是“共筑职教梦,喜迎十九大”,将开放校园、开放赛场、开放企业、开放院所和进入社区,着力让活动周成为社会了解职业教育、体验职业教育、共享职业教育成果的窗口。
第二,“中华职业教育社”走过100历程。5月6日,是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100周年纪念日。5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代表中共中央,对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100周年致以热烈祝贺。
第三,由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办的“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推进会”在河北唐山曹妃甸举行。
第四,第十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于5月8日至6月29日举行。李克强对大赛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努力造就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产业大军。第五,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规模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中职、高职已分别占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每年有近300万家庭的子女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从1978年到2016年的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的30多年间,累计为社会培养了3亿多技能型人才或劳动者。
尽管职业教育活动丰富多彩,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学生供给质量与宏观层面上的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要求以及微观层面上企业实际的用人需求还存在相当的差距,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从高等职业教育角度讲,结合自己的三年职业教育经历,我们认为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高校、政府及社会仍有很多工作可做。
第一,学生的职业教育定力问题。通过三年高职教育实践,我们发现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教育定力不足之问题。中职的学生总想着上高职,他们会参加各类学历提升活动。高职的学生想着如何获得本科文凭。在刚开始入学时期,他们的学习十分不稳定,80%以上的学生不安于高职学习经历。到毕业时,也有30%的同学不去就业,而是参加“专升本”考试。对职业教育的不认同,使高校在组织学习和实习时,十分困难。一些学生总是想方设法不参加学校的活动,而是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专升本”上,甚至于一部分同学的理想是考上研究生。这说明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学生对职业教育的出路不认同。这样的学生心态,很难培养出“大国工匠”的。工匠受尊重、被接受仍需要政府和社会努力,仍需要一定时间。
第二,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切实际”。对于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我们有着自己的职业教育梦。为此,在我校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之际,我们花费一年的时间,走访企业和高职院校,对我校原来的职业教育方案进行修订。基于调研的结论,我们制定了职业技术学院基本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思路。即:坚持按照“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学生”的原则,以“学历+技能+素养”为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的职业技能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努力为行业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是一条十分困难的路!由于政府政策、社会法律的缺失或者是设计不合理,企业对于职业教育的参与度热情不高,他们更是把“实习”当成“顶岗”,把学生当成廉价雇工。在社会媒体曝光学校企业“非法实习”时,他们忘记了“存在即合理”的潜规则。“非法实习”背后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艰难执行!企业看重的是经济效益,学校看重的是人才培养,二者结合需要制度政策支撑!如果政府把给职业教育的经费一部分以“实习券”的形式给学生,这个问题或可轻松解决。
第三,双师型教师、实习场地不足。这几乎是所有职业教育院校中的问题。在职业教育的课堂中,大多仍是学科导向的知识传授,面向企业、面向产业的技能导向课程仍然不足。这对目前的高职学生来讲,恰似听天书一般。因之,学生的专业课成绩经常是不及格。试想一下即可理解,高考成绩150分左右(总分750分)的学生,学习理工类的学科类课程怎么可能?也因之,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提不起来。
虽然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只要高校有思路、肯努力,高职专业和院校仍可以办出应有的样子。学生仍可培养成社会、企业需要的人才。只是这样,学校必须拿出更多的精力去解决学生实习问题、解决“双师型”教师问题。
第一,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什么,每个人有不同的研究。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做人做事的基本意识、自我负责的意识,职业核心技能等。感恩意识要培养学生感谢生活、感谢他人的意识。做人意识是要培养学生心中装有他人的意识,要心中有他人,才能理解他人,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身上。要以宽阔的胸怀与他们相处。做事意识,即把做事情、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追求更好、更完美,而不是应付。需知,天道酬勤,付出一定有回报。自我负责意识,就是要培养学生勇于对自己行为、自己职业前程、人生规划负责的态度与认知。
第二,一定要有校企结合理念、方法和行动。虽然在政府层面,目前没有更好的支持企业育人的制度,但作为高校一定要把校企结合进行职业教育放在自己育人的核心位置上,想尽办法,吸引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事实证明,只有与企业沟通到位,措施到位,吸引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实施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学徒育人模式,也是完全可能的。关键是学校要对企业进行耐心的推广。我校2014顶岗实习前期,我们广泛向企业宣传,2014级的顶岗实习得以顺利进行。一些企业通过顶岗实习,招收到了自己满意的职工。这对企业来讲,算是解决了一件大事。长期以来,很多企业是招不到合适的高级技工,招到了也留不住。而通过顶岗实习3-6个月的磨合,企业与学生之间进行了双向的选择,便于企业选择人才、留住人才。因为2014级顶岗实习的成功,使一些企业看到了招人留人的希望与路径。2015级的顶岗实习受到很多企业的主动关注,这成为企业预先培养高级技工的一种路径。
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积极引进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或者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企业需要、市场需要和社会需要,有利于学生职业定向和学习积极性提升。
第三,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培养。应该是说,高职学生的高考成绩有很大差距。对于高考成绩较好的学生,当其本人有“专升本”的愿望时,学校应该尽力帮助其解决。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着力培养他们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对部分外语成绩好、家庭条件好的同学,要培养他们的外语水平,提供出国学习的专门渠道。在实施多元化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网络开放课程的引入、线上开放精品课程的引入。在学生自愿选择课程的基础上,给予其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完成自己学习的私人定制式课程学习计划。当然,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开展,“私人定制式”课程、“技能单元课程”、“技能微学历”证书将是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路径。
第四,对学生成长要有家国情怀。目前高职的学生基本都是95后,他们自我负责意识差,不良习惯多,对此,学校对学生要有父母情怀。不要一味强调学生自我责任,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成长是学生自己的事,学习成绩是学生自己的事,毕业不毕业是学生自己的事。学校作为育人单位,要有父母情怀。要经常对学生做无微不至的关心,学校及教师,特别是学院领导、班主任、导师等要有耐心,有责任心,对学生做好必须的指导与提醒。我们自2014级实施“导师制”+“班主任制”,从实际效果看,还是不错的。至少学生在有事时,可以找一个师长问一下解决办法。同时,国家需要大批的高级职业人才,需要大批的大国工匠,高职院校无疑是培养大国工匠的一个重要的主力军。2015年5月20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引起了国外众多研究机构的关注,其中2015年10月,德国知名智库-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发布《中国职业教育观察报告》,以“脱离目标:中国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掣肘中国成为工业强国”为题,强调中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是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发展的软肋。这种软肋的生成有职业教育过程中参与者方方面面的原因。作为高校领导和老师要有国家情怀,依据国家政策,国家产业需要培养高技能人才。
更多职教新闻,欢迎关注河北技校网实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