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晚报报道 11月24日,乳山一中高三贫困学生林玉龙,突然收到一位陌生“姐姐”寄来的特殊礼物:一封信和1000元钱。“我们年轻,经历挫折是我们以后成功的资本……”姐姐的话,仿佛冬日里的阳光,让林玉龙坚定了战胜眼前困难的决心。
这个“姐姐”名叫李朝惠。她不是什么有钱人,而是一名身负2万多元贷款的大学贫困生!
她是一名怎样的女孩?是什么让她有如此善良的情怀?随着记者的采访及与她不断的网上邮件交流,记者走进了这个平凡而善良女孩的内心世界。
温暖相伴艰难,她的内心播下了爱的种子
李朝惠是本报曾关注过的一名寒门学子。2005年和2006年,本报曾先后报道了乳山金岭中学学生李朝惠考上大学前后受社会捐助及好心人照顾她体弱多病的父亲的故事。
其实在李朝惠艰难的成长过程中,她所感受到的关爱远远不止这些。
李朝惠7岁的时候父母离婚。朝惠选择了随父亲生活。父亲患有严重风湿性心脏病,常年靠药物维持生命,失去了劳动能力。小朝惠在成长过程中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也咀嚼着社会的温暖:邻居、亲戚帮忙照顾患病的父亲,老师姜伟拿出1000元钱资助她上学,学校免收学费并安排她在教师食堂免费就餐……在困苦与关爱中,李朝惠顺利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业。
2005年,李朝惠以理科661分的好成绩被吉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录取。就在她为上学费用担忧时,社会各界再次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威海团市委及社会好心人纷纷提供资金帮助;吉林大学毕业生阮先生与留校同学联系,替朝惠安排好上学事宜……当年9月初,李朝惠揣着好心人凑起来的几千元学费,顺利踏入吉林大学的校门,并在入学后办理了每年5000元的国家助学贷款。
爱的种子,开始在李朝惠的内心发芽。
勤奋求学获得奖学金,感恩的心萌生捐助意愿
李朝惠深知学习机会的珍贵。自从踏进大学校门后,她就严格要求自己,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全班前几名。大一第二学期,她开始攻读第二学位。因其成绩优异、表现突出,今年10月底,学校破格为李朝惠同时颁发5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和3000元一等奖学金。
这个在苦难中长大的孩子,手头有了第一笔属于自己的“巨款”。李朝惠没有想过如何享受这笔钱,自己受助的镜头却一个个在眼前回放。终,李朝惠决定,在留下自己基本生活保障金后,拿出一部分钱捐给家乡的高三贫困学子,使他们在后冲刺阶段无后顾之忧。
11月初,李朝惠给曾关注过自己的本报记者发来一条短信,表达自己欲捐助贫困学子的心愿。而就在这时,记者接到了乳山一中一位老师的求助电话,希望记者能帮一帮面临失学的高三贫困生林玉龙。
在记者的牵线搭桥下,李朝惠很快与林玉龙取得联系。详细了解林玉龙的不幸遭遇后,李朝惠决定为其提供1000元资助款。
“家人”支持,捐助愿望得以实现
自己尚且贷款求学,还要拿钱资助别人,家里人会同意吗?面对疑问,李朝惠通过电子邮件告诉记者:“‘家人’对我的决定非常赞成!”
李朝惠所说的“家人”,除了她的父亲,还有帮助她的好心人韩玉平夫妇。为了免除李朝惠上大学的后顾之忧,2005年初冬,环翠区温泉镇虎山村的韩玉平夫妇将朝惠体弱多病的父亲接到自己工厂,并专门为其安排了一间房居住,每天定时送饭。两家人俨然成了一家人,朝惠每次放假,都会住到“新家”。韩玉平夫妇也把朝惠当自己的女儿看待,隔三差五地给她寄些生活费。
对朝惠的决定,韩玉平非常理解也很尊重。而朝惠的爸爸也只是怜惜地嘱咐:“别太亏着自己的身体就行!”
“没钱上学的滋味,我了解。”李朝惠告诉记者,“我算过了,好心人送的衣服足够我几年穿的;每年5000元学费有国家助学贷款,可以等毕业后再还;每个月吃饭、买书等费用需400元,5000元足以支撑一年;再说了,我还可以通过打零工的方式来赚取剩余学期的生活费。”
“我毕竟这么大了,挣生活费还是没有问题的。”李朝惠自信地告诉记者,在保证学业和身体情况下,她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到快餐店做零工或做家教,会有几百元的额外收入。
李朝惠表示,只要自己有能力,她还会继续为贫困学子提供帮助。
感受温暖,爱心还会继续传递
24日,面对记者的采访,腼腆的林玉龙显得有些激动:“姐姐的经历让我吃惊,姐姐的坚强让我敬佩,姐姐的爱心更值得我学习。”
与李朝惠一样,林玉龙4岁时因意外失去了母亲;但比李朝惠幸运的是,他是在健康父亲的呵护下长大的。后来,他的父亲身患疾病失去劳动能力,这一度令他失去了继续求学的信念,而李朝惠的援助让他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不因贫困而自卑!从姐姐的来信中我能感受到,姐姐尽管贫困,却是个阳光女孩。”林玉龙表示,他会像朝惠姐姐一样,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靠自己的努力赢得美好的未来。
“我一定会把自己感受到的温暖传递给别人。像朝惠姐姐一样,把爱心传递下去!”林玉龙坚定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