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提出“三年共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000万人次以上,其中2019年培训1500万人次以上”,每年完成这么大的培训目标,谁来具体完成培训任务?如何确保培训高质量高标准?一起来看看!
《方案》明确
通过
企业
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
社会培训和评价机构
三类培训主体大力开展培训,有效增加培训供给。要调动各类培训主体积极性,引导其参与到职业技能培训中来。
01有效发挥企业在职工技能培训中的主体作用
企业是用人主体,了解用人需求,也清楚需要培训什么技能。因此,要明确企业在技能培训中的主体作用。要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和引导规模以上企业建立职工培训中心、兴办技工教育。
02充分发挥院校的基础作用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职业院校的职责,技工院校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指导院校紧跟市场需求变化,完善专业设置,通过产教融合、校企结合方式,深化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培养更多符合实际需要的技能人才。
03发挥各类社会培训机构的重要作用
目前全国民办职业培训机构近2万家,这是一支巨大的培训力量。各地要明确培训机构标准,提高培训质量效果,让符合标准的培训资源积极参与和发挥作用,要确保所有补贴培训项目,全部向具备合格资质的社会培训机构开放。
内容来源:百家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