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井陉县天长镇石桥头村,有一座修建于北宋年间的通济桥,石桥虽已历经千年风雨,如今依然是村民进出村落的主要道路。由于历史久远、雕工精美,石桥于2001年被列入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尽管如此,石桥如今却因为保护不利而遭垃圾包围,风姿难现,更令人惋惜的是,继几年前桥头石狮丢失之后,桥身一侧的吸水兽石雕又于数日前被盗。
眼见千年石桥遭此毒手,村民们惋惜不已,他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强保护,莫使石桥再遭破坏。
■山村深藏千年古桥
2日,记者来到石桥头村。一村民指着数百米外的一座小桥说这就是通济桥,“宋代石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者不禁心生疑惑。
随着走近,石桥的魅力一点点展现在记者眼前。石桥横跨在一处山涧上,十余米长的桥身由长条青石堆砌而成,桥身包括两处拱券,相比于厚实的桥身,距涧底不过一两米高的的拱券显得很小巧,拱券上面石雕的精美程度却着实令人赞叹。每个拱券正上方都雕刻着一个脸盆大小的吸水兽,中间的吸水兽两侧,各有一排石兽,这些狮子、麒麟类瑞兽或俯身、或抬蹄,栩栩如生。尽管桥上望柱、栏板都已严重残缺不全,但部分栏板上还隐约看到花纹图案,修建时的精细程度可见一斑。
石桥南侧,记者看到“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上面说明此桥修建于宋代。南侧不远立着一块两米高的石碑,碑名“大宋成德军天威军石桥记”,记述了修桥经过。
■石桥关乎村子历史
村民王大爷介绍,石桥原名“天威军石桥”,虽然不大却有着很高的文物价值,更是村子的象征,“小时候听老人们讲,我们这里早不叫石桥头,就是因为修了这座桥,村子才有了这么个名字。”
石桥西侧碑记证实了老人的说法,这处立于1988年的石碑提到:“相传东汉时就有此村,原名古辛庄,唐代因村中建一小石桥而改名为石桥庄。据村中东岳庙内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大宋成德军天威军石桥记”石碑记载,因石桥正修在村头,改村名为石桥头。”村民们也都深信,村子是因石桥而得名的,但在修桥年代上,村民却认为桥头南侧石碑上石桥修于公元1083年的说法更准确。
■拱券石兽不幸被盗
在石桥南端东侧,记者发现这里的石条明显脱离原位,有的位置甚至出现了残缺。村民告诉记者,别看石桥不算宏伟,却十分精致,桥身上的吸水兽、石兽形态各异,无论哪一件都跟真的一样,而把它们单独拿出来的话,却又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与西侧桥身一样,残缺处原来也镶嵌着一个吸水兽,但是5天前,村民一觉醒来后却发现吸水兽不翼而飞。
"肯定是被文物贩子偷走的,桥头的石狮子就是这样丢失的。"村民称,早在几年前,桥头两侧还有一对两米来高的石狮镇守,印象中,两只石狮怒目相向,镇守着石桥,然而,一天晚上,其中的一座石狮却不翼而飞,村里急忙把另外的一座搬走保护,然而,没过几天,这头石狮还是被人盗去。
■石桥难堪破坏之扰
记者采访时发现,石桥除了吸水兽被盗外,还存在着很大的保护问题,桥头的石碑竟然成了广告栏,各种小广告让碑面“难见天日”,桥面石材也都因磨损严重而变得坑洼不平,叫人痛心的则是桥头的垃圾带。尽管石桥桥头就竖立着“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保护范围标明为“桥两端、两侧各30米”,但桥身北端东侧紧邻公路的地方却堆起了十几米长的垃圾带,塑料袋、煤灰……,各式各样的垃圾臭气熏天,已经将桥头部分掩埋。
记者采访时,正遇到该村党支部书记,这位王书记告诉记者,村民反映的石狮被盗情况属实,桥身吸水兽确实于五六天前被盗,但村里已经报案并且向文物部门反映了此事。至于桥头垃圾,他没多做解释就匆匆离开。
■期盼石桥得到保护
有村民告诉记者,据祖辈传说,石桥头原名七里涧,这里是连接井陉新旧县城、西去山西的交通要道,因河水泛滥、出行不便,这才修建了此桥,而桥头碑文里也记载说:“因七里涧水为患,得于太原栖息院女头陀善慈,请于军使葛赜创建此桥,桥成,中山人马宜之为之作记……”由此可知,这座石桥是由太原栖息院女头陀捐资修建,目的是方便村民出行。在他印象中,无论桥下的水多么大,但都从来没有漫没过桥身上的吸水兽,他听祖辈讲,吸水兽不仅仅是一个装饰,更是能镇守着石桥永远不会被淹没,尽管这样的传说并没有科学依据,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石桥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祖先留下来的。
如今,眼看石桥遭受破坏,村民们惋惜之余甚至感到痛心,他们表示,如果说丢失石狮尚未对石桥造成太多破坏的话,如今吸水兽被盗已经严重威胁到石桥安危了,如果有关部门不尽快对石桥加强保护,上面的其他石兽也将难保。
谈到包围桥头的垃圾,村民坦承确实是村里人倾倒的,但这都是这两年才开始的,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石桥缺乏保护,周边环境在一天天衰败,“如果能对石桥加强保护,村里人谁还敢在这里倒垃圾呀。”
当天上午,记者来到天长派出所了解此事,值班民警告诉记者,由于石桥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安部门对此事十分重视,此事已经由县刑警队展开调查。
来源:燕赵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