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建议大学教育恢复五年制,高职由现在的两年制改为三年制,第一年搞军训。”3月7日下午的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团小组讨论会上,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龚学平语惊四座。(详见今日本报A14版)
■陈一舟(职员)
龚学平代表认为,大学生第一年搞军训起码有三个好处,首先军训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一个好的平台,是素质教育好的场所;其次,有利于现代化国防的建设;后,五年制可以缓和一年就业。
这大概是两会开幕以来,我所读到的搞笑的建议了——大学生军训当然好处多多,但有必要搞一年吗?大学生不是军人,过长的军训本身就很滑稽。更重要的是,多上一年大学,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就意味着家庭的巨大负担。虽然龚学平提出了“大学军训第一年国家可以免收学费,只要生活费”的设想,但根本就不靠谱。
其实,对于龚学平的建议,我更愿意理解为,大学生就业危机下的一种变相减轻社会压力的方法。不过,这种建议纯属纸上谈兵,没有什么可行性。让大学生在 校园里多待一年,短期来看固然是延缓了就业压力,但区区一年的时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能解决吗?如果一年后就业形势仍然会严峻,五年制的大学教育除了让大学生们无谓地浪费时间和金钱之外,还能有什么价值?
在我看来,如今的大学教育缺的不是时间而是质量和效率。与10年前相比,现在大学生已经贬值。随着大学的扩招,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过渡为大众教育,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空前增大,无形中导致了大学生“天之骄子”身份的丧失。
置于现实的语境下,大学生身份贬值还具有另外一重深刻的“内涵”。高昂的高等教育收费,很多家庭因子女上大学而背上沉重的教育消费负担,还有不少因高等教育投入而致返贫。大学收费“升值”了,与之相对应的却是,大学教育质量的下滑——高等教育的投入与收获严重不成正比,就好像拿买一辆豪华轿车的钱只买到了一辆普通轿车,实在是一件非常令人痛心和郁闷的事情。
所以,当前大学教育需要做的是,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一方面要多开设实用性强的专业教育,让大学生能在校园中学到更“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做好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而不是泛泛地、一味地要求大学生降低就业目标。切实提高大学教育质量,发挥大学就业指导的功能,比什么都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