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在邯郸结束的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我省的一些改革举措引起与会者的高度关注———
邯郸模式破冰教育失衡
优质学校班容量畸形扩大,薄弱学校生源流失严重,乱收费、择校风愈演愈烈,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如何使每个孩子都能公平享受到优质教育?
“低龄学生在课堂上有效时间很有限,必须根据其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我们的办法是在每节课中都设置多个小竞赛,凝聚学生注意力……”11月6日上午,邯郸市复兴区百花小学的教研室内,十几名教师讨论得正热烈。
这次教学研讨的主题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课堂习惯”。看似普通的教研活动因为参加者的身份而显得不同寻常。这些老师分别来自5所不同的小学,其中的祥云小学和赵王城小学位于郊区。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优质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可以在这种定期交流中潜移默化。
2007年,邯郸市政府承诺:“3年内实现城区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打造无择校城市!”“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必须让畸形集中的优质资源迅速向其他区域辐射。”按照这一思路,邯郸市推出一系列举措———
撤弱扶优,撤销教育质量低、办学规模小的薄弱初中。跨区划片,扩大优质初中的招生范围和招生规模,实现跨区招生。跨区域合并,将优质初中与薄弱初中实质性合并,统一领导班子、统一教师调配、统一教学管理。跨区域建分校,让优质学校在薄弱地区“开分店”。振兴弱校,在干部、师资调配,资金投入上向薄弱学校倾斜……
3年消除择校——— 如今,这个被许多人认为是“吹牛工程”的承诺正变成现实。曾经是薄弱学校的市10中校长介绍,2006年该校片内生仅400人,而今年达到600人,95%的片内生源回归,毕业生合格率也由2006年的44.71%提升至今年的88.69%。而在汉光中学,班容量也降到原来的一半。
联合校模式(优质校和薄弱校联合)、兼并校模式(优质学校兼并薄弱学校)、建分校模式(优质学校异地建分校)、新建校模式(集中优质资源高起点建新校)——— 来自邯郸的这四剂良药目前已在我省23%的县(市、区)推广。
“均衡良药”试解“失衡顽疾”
均衡之策在我省不断推陈出新。石家庄市推出“一拖二联盟校”改革措施,将市区一所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与一所城郊学校、一所城区薄弱学校捆绑成紧密联合的“办学共同体”。学校不仅要统一工作计划,统一管理制度,还要统一活动安排,统一质量要求,统一年终考核。此外,每年教师和中层以上管理干部还要进行交流,共享联合校内各类教育资源。
省教育厅厅长刘教民表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把办学条件好的学校拉下来;而是填谷造峰,把相对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提上去,追求共同发展。
旨在实现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均衡的学区制改革,是由我省率先发起的。其做法是打破乡(镇)行政区划界限,按人口分布状况、学校地理位置、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范围等因素划分学区,每个学区设立一个学区中心校,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直接领导,同时相应撤销乡(镇)中心校(总校)。
2010年半数县(市、区)实现教育均衡
数字也许更能说明问题:承德县2007年全面开展学区建设,一年以后农村考生升入县一中的比例达到20%,比2007年提高了近一倍。围场2004年开展学区建设,2005年中考,农村考生升入县中学的人数比2004年多331人;2008年参加高考,农村孩子本科上线1463人,比2007年增加了350多人……
学区制改革正在探索中逐步规范化。我省明确提出:打破乡镇界限,3万至5万人口设置一个学区,学区设研训室,研训员4至5人。目前,全省173个县(市、区)都已制定了学区建设规划,40多个县(市、区)已完成学区建设。目前,我省发起的这一改革措施已在全国推广。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教育版图重建之中,制度壁垒正在被打破,教育均衡离我们越来越近。根据我省有关规划,到2010年,全省50%的县(市、区)将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在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配备等方面基本均衡。在此基础上,力争再经过2至3年努力,全省所有县(市、区)将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