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网讯 (通讯员 李德江 季寅 记者 胡俭) “被就业”,2009年的“网络新词”,凸显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就业艰难。我市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强劲拉动了就业形势的回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新统计数据表明,扬州纳入考核的15项就业硬指标均已超额完成全年目标,其中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4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4.5万人)的144.22%,其中市区新增5.1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2.5万人)的207.6%。
一部手机“掌控”城乡职场
冬季农闲,宝应县黄塍镇妇女王晶想出门挣点“过年钱”,村里劳动保障协理员小赵掏出3G手机,输入“保洁员”,手机上跳出一串“急聘保洁”的单位,凭借联通城乡的“就业e通”网络,不出家门也能找到工作。“就业好,才是真的好!”王晶一个劲夸“就业e通”神奇。
今年春天,受金融风暴影响,百姓的“饭碗”让人心焦。市劳动保障和电信部门合作开发“就业e通”服务平台,村里一部手机“链接”全市人力资源数据库,通过短信找工作,极大地方便了偏远的乡村农民。
1万新老板带出4万新岗位
在公道镇湖滨村润滨菌业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长满了金针菇、平菇等绿色食用菌种,该合作社的创办人——湖滨村主任助理王飞自豪地说:“在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将牛粪循环使用,科学培育食用菌种,预计年产量120吨,可实现净利润18万元。”王飞一人创业,雇用固定职工11人,带动一名低保户参与学习生产技术,让两名有一技之长的残疾人参与劳动,同时还解决周边一部分临时闲散劳动用工近千人次。
只有成功的创业,才能带动成功的就业。我市积极帮助创业者解决资金“瓶颈”,1-10月,全市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000万元,创业培训8361人,共有11370人被扶上“老板座”,带动就业4.61万人,1万“新老板”带出4.6万“新岗位”,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逐步显现。
一系列激励政策引导创业潮
金融危机使劳动者心态更趋成熟,求职行为更加理性务实,从而为多渠道、多层次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但市劳动保障部门清醒地认识到,“后金融危机时代”,带来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就业技能要求将更高,岗位技术含量提升,就业结构矛盾将更加突出。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委书记周晓华告诉记者,明年将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和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在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培训就业、政策落实、保障维权、个性服务等六个方面提升劳动保障系统“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力争全市5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起高效运转的就业服务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