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记者梳理,截至目前,“两会”共收到关于就业的建议、提案十余件。其中,两件倡导“非传统就业”模式的提案引发关注
委员建议给毕业生发“创业证”
“要想让大学生就业不再发愁,只有毕业证是不行的,还要有‘创业证’。”省政协委员、太原理工大学教授武士俊提出观点,认为大学生应该具备创业能力。
武士俊说,目前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已不能用滞后来形容,事实上大多数是空白的,高校的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因此,他建议高校注重学生创业技能的培养,并把创业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考察指标。在学生毕业时除了发毕业证,还要发“创业证”。
不过,武士俊也认为,当前高校的创业教育还面临着三大问题。一是老师自己的创业能力亟待加强;二是教材不行,找不到可供教授创业的教材;三是没有创业教育基地,学生没有可以施展创业才华的平台,即使有好点子也无法付诸实施。
武士俊说,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成了家长头疼的事情,就业成了家庭经济实力和社会关系的大比拼。而创业不仅可以实现个人的就业,而且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既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也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别总在传统就业模式上打转
省政协委员、吕梁市副市长成锡锋也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十分关注。成锡锋在吕梁分管教育、文化等工作,连续两年,他均在“两会”期间写提案关注大学生就业。今年,他对大学生就业提出更细化的观点。“在就业形势日渐趋紧的今天,为什么总拘泥于传统的就业模式?”成锡锋说,要解决就业问题,必须要千方百计拓展就业渠道,必须有新思维、新思路。
在经过多方调研后,他提出进行非传统就业,按市场需求去创业。“我曾在网上看到有人发出帮人写策划方案、陪购物等帖子,觉得这些方式非常好,市场有这样的需求,就可以去赚钱。”成锡锋说,非传统就业具有投入资金少、就业门槛低、灵活性强、自由度大、适应范围广、劳动关系比较松散等特点,易于上手。“在发达国家就业结构中,非传统就业的比例目前已基本达到了30%—60%的水平。山西人比较保守、缺乏创新性,因而这种新型的就业模式体现得并不明显。”不过,成锡锋认为,目前山西已有这方面的发展趋势了,大力发展非传统就业,应成为我省今后一个时期解决就业问题的必然选择。
记者调查
78%毕业生有创业想法
1月28日、29日,记者在太原部分高校采访时了解到,应届生在紧盯大企业招聘信息的同时,也开始着眼于“非主流”的就业渠道。
记者对30名应届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78%的人有创业的想法,其中,45%的人对网商、设计人员、自由撰稿人等高科技、文化和中介服务领域的自由职业较感兴趣。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主要为:党政机关大概占1%,事业单位大概占10%,国有企业大概是7%,再除去约10%继续读研究生和出国的,其余70%左右毕业生的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与‘传统就业’相比,‘非传统就业’不限时间、不限收入、不限场所,更加适合专业性和动手能力强的年轻人。”省就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从薪酬情况看,这种短期雇员的收入要比正式人员的收入高,从企业长远来看,反而节省了成本,所以这种雇用方式是一种双赢。
这种“短、频、快”的弹性就业人员,与传统就业的“常规军”相比,具有突击“作战”能力和机动反应能力,是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制胜的法宝。
我省非传统就业发展相对滞后应引起重视
采访中,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分析我省目前非传统就业现状,均认为“目前我省相对来说还显得滞后”。
民革的政协委员认为:非传统就业还未引起我省各级政府足够重视,目前也没有专门的非传统就业管理机构,缺乏非传统就业方面的统筹规划和法律法规。
省人大代表郭冬枝认为:由于非传统就业人群的特殊性,他们缺乏市场、政策等信息的获取渠道,也缺少相应的技能培训。建议在完善非传统就业的扶持政策时,要从非传统就业人群的现实困难和需要出发,使政策更具针对性。明确赋予非传统就业形式平等的法律地位,同时有效引导企业开发更多的非传统就业岗位。
省政协委员成锡锋认为:制定扶持政策时,可考虑如街头小贩、擦鞋工等非正规就业人员,可对其适当许可并提供场地支持;如自由撰稿人、设计师、民间艺人等自由职业者,如需要开具小额发票的,可考虑以社区为单位给予支持,并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如需要活动场地和经费的,可考虑予以适当划拨,如需要提升艺术水平和评定职称的,可考虑予以帮助解决;再如网商等新兴非正规就业人员,对符合条件的网商可考虑设立大学生实训基地,给予财政补贴,准许网商按ID地址缴纳养老和医疗保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