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班学生,成一流人才”,是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2010届1班博客上醒目的一句话。50多个学生也用他们的表现证明了这一点:目前该班54个学生中,31个获清华大学保送资格,15个获北京大学保送资格,余下的8个学生也分别获得了上海交大和复旦大学的保送资格,堪称史上“牛班级”。(1月28日中国广播网)
对华东师大第二附属中学和“牛班级”的学生而言,“牛班级”的确算得上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但是,对整个上海市的高中教育而言,“牛班级”却折射出教育均衡化之痛。
我们不妨先看看“牛班级”的母校——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辉煌历史:1963年成为上海市重点中学,1978年成为教育部直属重点中学,是经教育部批准,有高中理科实验班办学资格的全国四所中学之一。从该校所掌握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来看,可堪称“牛”。
再看“牛班级”产生的过程:在师资配备上,名师荟萃的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优中选优;在招生上,按照中考录取“层层筛选”的方式,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拥有先录取权,选录的学生是成绩好的学生,而有资格分到“牛班级”的学生更是“顶尖”人才。作为教育部直属重点高中,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甚至可以面向全国招生,从而将各地优秀的初中毕业生网罗到自己“门下”。如果换一种解读方式,“牛班级”是在好的学校、由好的老师教出来的成绩好的学生。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这样的班级想不“牛”都难。
然而,“牛”仅是一地之“牛”,对于群众期盼的教育均衡化来说,还远水解不了近渴。教育均衡化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教育部长袁贵仁上任伊始,就将推动教育均衡化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之一。应当看到,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实现教育均衡化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但在同一地区、同一城市,实现教育均衡化则是相对容易的。然而,“牛班级”甚至学校的出现,折射出实现教育均衡化的困难不仅在于人员、资金的配备,更在于有关部门对正确教育理念的转变。
推动教育均衡化,实现教育全面发展是我们的国策。“史上牛班级”的案例尽管是“牛”了一个班,却也刺痛了我们的大众教育。因此,对教育均衡化可能遇到的阻碍包括来自地方上的阻碍,我们要有心理准备,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努力推进,让教育均衡化真正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