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凌晨3时许,新洲一所初中学校组织毕业班的30多名班主任和学科组长从学校出发,冒雨前往道观河风景区报恩禅寺敬香。带队的副校长说,此举是“为了加强凝聚力”。
毕业班的老师烧香缓解压力、为学生祝福并非该校首创,事实上近年来每次临近中高考的时候,总有一些寺庙会因此“香火旺盛”。然而若将此事仅仅归结于教师的迷信和投机心态,显然是忽略了应试教育对教师心理的压抑。应试教育对学生的身心摧残已不言而喻,在人才培养的程序上漏洞百出,而作为应试教育直接的传输者,教师的“临危受命”同样是压力不断。如果说孩子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那么教师就是孩子的陪葬品,烧香也就算是为自己的一次“祈福”了。
中高考成绩不仅关乎着学生的升学,也牵连着相关教师的评估考核,更有甚者还有上级领导的硬性要求,在一个多层压力的夹缝中,教师身上的压力,有时候连他们自己也不知有多重。从某一角度上看教师集体上香并不属于务虚的工作,而是作为缓解压力和调整心态的一个活动。为不耽误早自习,凌晨3时赶到学校集合并不影响他们的务实本质。于外人看来也许这是无稽之谈,但是倘若这真能缓解教师的考前压力,又何尝不需要一个人道的宽容呢?
缓解压力的方式固然不局限于烧香拜佛这类传统的精神宣泄,比如旅游、休闲。然而在一个兵临城下的紧急时刻,会带着一种闲时的心情去放松吗?显然对于责任心稍强一点的老师而言这是在浪费时间和逃避责任。也许烧香拜佛之类的事件会给家长和社会各界带来一些误解:不务正业、误人子弟、封建迷信……比起那些有形的无形的压力,这点舆论对他们而言也许真的算不上什么,稳定情绪然后投入战斗才是重要的。
尽管应试教育在当前的环境中不得人心,然而现状的改变仍需要一个很长的过渡期,在中高考即将来临之际,做好教师心理工作的重要性并不显得比孩子轻缓,对于教师烧香拜佛的事件更不应该仅仅纠缠于事情本身,用一份宽容和理解去支持他们背后的工作,这是一个社会的良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