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为应对大学生就业难,教育部表示,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就业跟招生捆绑起来,可以说是很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这表明,时下高教深陷实用主义的窠臼无以自拔。客观说,学校有为学生就业提供服务的责任,却没有必须完成这个任务的义务。
同一个专业,由于在就业率上呈现出的数据不同,结果也会迥然各异。当就业率成为压在高校身上的沉重负担时,一切教育行为都会围绕“就业”这一主要指向运作,从而变得极其功利。社会需要什么,就会设置什么样的专业。因此,才出现了有的院校开展公务员考试相关专业尝试。另一方面,教学的过程和目的都会变得肤浅,学校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就业上,不会对教学质量做过多的要求,从而导致教学水平下降。
近年来,教育部发布的大学生就业率常受到社会诟病与质疑,网上也常有大学生称自己“被就业”,北京某民办大学就业率显示为100%。民办高校都能如此,那公办岂不是更好,何以还有低于60%的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用专业捆绑就业的结果,就会形成两种结果,一是就业前景好的热门专业,将会大量兴起,在短时间内达到饱和,另一方面,为保住既有专业,就业率造假就会更加泛滥。著名学者钱理群说过,今天大学教育已经被实用主义所裹胁。可谓一语中的。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实用主义的结果是,大学越来越世俗化和低级化,基础学科和人文学科越来越被边缘化,当大学成为培养“匠人”的“梦工厂”时,我们离真正的“大师”也会渐行渐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