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是河北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河北梆子大约诞生于1820--1850年之间,河北绑子据有500多个丰富的剧目。河北梆子以高亢、激越、慷慨、悲忍为风格特点,听来能使人有热耳酸心,痛快淋漓之感。
河北梆子将声腔分为生、旦、丑三行,属于生行的小生、武生、基本都用老生唱腔,但不唱大慢板;属于旦行的花旦、刀马旦、彩旦、老旦等则用青衣唱腔,亦很少唱大慢板;净行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基本板式,有小慢板、二六、尖板、流水四种,但不甚完备;丑行也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唱腔,除无大慢板外,其他板式俱全。 男女声唱腔,采用同宫同腔,男演员唱来较为吃力。正调唱腔是微调式,反调唱腔为宫调式。唱腔中的四、五度大跳进,是旋律进行的突出特点。演唱上讲究“腭嗽”、“喷口”、“砸夯”等特殊技巧,听来慷慨激越,淋漓痛快。
河北绑子的剧目有《打金枝》、《桑园会》《宝莲灯》 《杜十娘 》《辕门斩子》、《江东计》、等
河北梆子著名演员
金宝环(1924—— ),原名季彩霞。天津宝坻县人。生于1924年。她9岁随父季金亭和师傅王双琪学艺,14岁又从梆子演员李志亭、京剧演员金灵仙学青衣、花旦、刀马旦戏。演出于天津,冀东一带,解放前已享盛名。解放后她与银达子、韩俊卿等长期合作演出。她功底深厚,戏路宽广。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于一炉,表演细腻真切,唱腔绮丽婉转,别具一格,对河北梆子旦角的表演艺术颇多丰富、创新。代表剧目《梵王宫》《喜荣归》《梁祝》《蝴蝶杯》等。
王玉磬(1923—— 2007),原名陈国贤。河北省安新县人。生于1923年。其父陈栋才,是河北梆子有名的“刀马”。她三岁习艺,专工老生。解放前就已蜚声于天津舞台。王玉磬有一副天赋的好嗓子,结实纯正,宽浑明亮,无女子脂粉之音,透男儿刚毅之气。她的唱腔取“何派”(何达子)与“元派”(小元元红)之长,巧柔妙创别具一格。她的演唱技法十分精湛细腻,慷慨时如虎啸龙吟,大气磅礴;柔润处似泉水叮咚,雅韵致滴。她与名琴师郭筱亭共同创造的老生“反调”和“悲调”,大大丰富了河北梆子的老生唱腔。代表剧目《辕门斩子》《苏武》《江东记》《太白醉写》等。
金刚钻(1900——1948),原名王莹仙,北京人。是极负盛名的河北梆子艺术家。享有“梆子大王”“青衣正宗”之美誉。在艺术上,她集前人之大成,开一代之新风,代表了当时女声唱腔艺术创造上的高成就,对后辈青衣演员影响很大。她的唱腔以刚劲悲壮见长,多在高音部位盘旋,同时,又根据剧中人物感情变化的需要,不失迂回跌宕之色。代表剧目有《桑园会》《拾万金》《三娘教子》《汾河湾》《大登殿》等。
秦风云(1904——1982),原名秦志贞,祖籍安徽,生于天津。她初习京剧,后改演河北梆子。曾先后拜杨韵谱、青菊花为师。工青衣、花旦。她十三岁开始唱大轴,以《铡美案》《玉虎坠》《王宝钏》《蝴蝶杯》《柜中缘》等戏著名。她青年时期便开始致力于河北梆子唱腔的改革,善于吸收京剧吐字、念白、表演等方面的长处,剔除河北梆子演唱中的倒字、闲字等弊病,成为“京梆子”的创始人之一。她的唱腔甜润细腻,清新流畅。三十年代,灌制了大量的河北梆子唱片,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刘香玉(1908—— ),原名刘培珍,河北省涿县人,生于1908年。幼年家贫,八岁习艺。曾拜天鹅旦为师。她戏路宽广,唱做兼擅。十七岁领衔演出,名噪冀东。曾因日寇入侵缀演十余年。天津解放以后,重登舞台,主演青衣重头戏《三上骄》《血手印》《赵五娘》《花亭会》等,颇受欢迎。她的唱腔极其细腻,自成风格。
张惠云
1941年生,河北高阳人。国家一级演员,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剧协河北分会理事,河北省政协委员。她的行当是青衣、闺门旦。她七岁开始学艺,随母张凤仙学习河北梆子,并配戏演娃娃生;八岁开始演主戏,十岁时随父母参加了冀中九分区剧社,在那里学习的剧目:如京剧的《拾玉镯》《宇宙锋》《打焦赞》等,评剧的《打狗功夫》《小姑贤》《王少安赶船》等。十四岁加入河北定县梆子团,学演了《王宝钏》《秦香莲》《王春娥》《蝴蝶杯》《断桥》《拣柴》等看家戏;在团里挑起了大梁。1959年调入省跃进梆子团,跟随著名表演艺术家刘香玉学习她的看家戏《夜宿花亭》;1963年,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先生又亲授《香罗带》《临江锋》,其演技艺更上一层楼。在此期间主演的《夜宿花亭》《望江亭》《陈三两》《秦香莲》《蝴蝶杯》等剧目久演不衰。1964年受到周总理亲切地接见,1984年在河北电台举办的首届河北梆子“鸣凤奖”中夺冠。1985年1月,中国剧协为她举办了专场推荐演出,以《陈三两》《夜宿花亭》两戏捧得了第三届中国戏曲高奖“梅花奖”。著名戏剧家李超为她演出的《陈三两》写了“绕梁音韵动心怀,金喉三两彩满台”诗句加以赞扬;戏剧家范钧宏称她的演唱是“正宗河北梆子”;一家报纸以“张惠云一句唱赢得三个好”为题发表了评论文章。她演出的《夜宿花亭》已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录制成资料片永久保存。同年12月,河北省委、河北省政府授予她“优秀表演艺术家称号”。1986年8月随团赴香港参加“中国地方戏曲展”的演出,她的拿手戏《陈三两》又在香港一炮打红。因她成绩显著,自1992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 她的主要剧目有:《陈三两》《夜宿花亭》《秦香莲》《拾玉镯》《王宝钏》《王春娥》《望江亭》《蝴蝶杯》等。 还有:裴艳玲:代表剧目《钟馗》(饰钟馗)、《哪咤闹海》(饰哪咤) 田春鸟:代表剧目《蝴蝶杯》(饰田玉川)、《宝莲灯》(上部,饰刘彦昌)、《钟馗》(饰杜平) 张惠云:代表剧目《蝴蝶杯》(饰田夫人)、《陈三两》(饰陈三两)、《大登殿》(饰王宝钏)、《夜宿花庭》 银达子:代表剧目《打金枝》(饰唐王)、《辕门斩子》(饰八贤王) 齐花坦:代表剧目《宝莲灯》(饰三圣母)、《蝴蝶杯》(饰胡凤莲、卢凤英)
保定艺术学校详请点击:保定艺术学校招生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