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好还是上技校好?

已阅[13207]次 [2012-04-22]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大学不是技校
 
  读大学,读的究竟是什么?
 
  当你揣着录取通知书走进大学校园,你一定会心情好到极,因为你每天梦想着的象牙塔终于像你打开了大门,你已经是一名大学生了。但是不知道你有没有考虑过大学生上大学究竟读的是什么,大学生和技校生又有什么样的区别?难道仅仅只是一本小小的学生证或毕业证?读大学,究竟读的是什么?读大学只是为了校园里那些建筑、草木和池塘吗?
 
  大学不是技校
 
  也许一个机电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能够操作、维护一台机器,但是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熟练技工也照样可以操作,甚至比大学生操作得更好;一个外语系毕业的大学生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外语,能够将长篇的外文资料翻译成中文,可是,一个跑到外国卖了几年烤红薯的人也能说外语,甚至比大学生说得更地道;一个医学院的毕业生能够拿起听诊器给病人看病,能够凭借几百万一台的医疗仪器诊断出病人的疾病,可是,很多卫校毕业的中专生在积累若干年经验以后,照样可以拿手术刀,古时候的中医甚至能够悬丝把脉,仅凭一根丝线就能为病人开药方并保证药到病除……
 
  所以我认为,大学生和非大学生主要的区别绝不是在于是否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大学跟技校也就没有什么两样了,顶多也只算是一所规模更大的技校。而且就专业技能而言,大学生肯定还比不过技校生的。因为技校厨师专业的学生第一节课可能就要学切菜,大学开设了厨师专业,也许还要用两年来研究厨师的社会使命、职业道德、历史演变、阶级属性和学术分类。
 
  那大学生究竟凭什么区别于技校毕业生并进而区别于一切没有读过大学的人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一下下面关于张小姐毕业求职经历的故事。
 
  张小姐第一次面试,是在一家电器公司,为了给企业一良好第一印象,张小姐特易打扮了一番,但是由于出门前打扮得太久,路上又堵车,导致张小姐迟到了整整一个小时。工作人员对张小姐说了句:“小姐,你不适合做员工,适合做老总。” 张小姐直接失去的面试的机会。
 
  第二次,张小姐又来到了一家礼仪公司,由于上次的经验,张小姐这次素面朝天的就去面试了,可工作人员依然摇着头说:“注重仪表是对别人的尊重,你在学校没有学过吗?”
 
  几天后,一家英国公司的招聘广告让陈小姐重新打起精神。这次的应聘与前两次都不一样,公司对形象也没什么要求,陈小姐也很准时地到了应聘现场。所有的面试者都集中在一个大房间里,考官给每个人发了一张试卷,上面只给了一道看起来简单的题目:英国每年买几个高尔夫球。没有其他数据,要求在45分钟内完成。
 
  一看到这个无厘头似的题目,几乎所有人都傻眼了。但学经济的陈小姐,发现这道题不是要答出一个确定的数字,而是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
 
  后来陈小姐说其实所谓的“英国买”其实就是英国进口。进口的数量与市场需求有关,市场需求与人口有关。英国有多少人口,这个我脑子里要有数。可以假设16岁至70岁之间有多少英国人,其中有可能打高尔夫球的30岁至45岁之间有多少人。为了得到精确的数字,陈小姐还在答题纸上写明了如何进行抽样调查。后陈小姐写下了一组数字,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个月后,陈小姐收到这家公司的录用通知。
 
  张小姐第一次面试因为迟到而失败,第二次又因为仪表而被拒绝。作为一个求职者,她犯了两个很不应该犯的错误,因为守时和注重仪表都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别人起码的尊重。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说张小姐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虽然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加应该知道守时和注重仪表,但是,这种做人的常识不但大学生需要知道,而且其他每个人都应该知道。我们不应该用做人的标准来作为衡量一个大学生是否合格的标准,否则就相当于抹煞了大学生和非大学生之间的区别。一个没上过学的农民可能非常守时,而一个著名学者却可能非常邋遢,这都不影响他们继续做农民或者做学者。
 
  张小姐第三次面试的时候证明了自己作为一个合格大学生的实力。如果面试时那个问题的答案只是一个确定的数字,那么在答题的时候一个读过大学的人和没读大学的人比较起来丝毫没有任何优势,因为大学生没有理由一定会比别人的记忆力更好。很多孩子拥有过目不忘的能力,但他们并不是大学生。既然张小姐面试时那道题目考察的不是一个数字,而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那么大学生的优势便凸现出来了。张小姐在大学期间经过系统的思维训练,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所以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不会再单纯从简单记忆或者机械模仿的角度来考虑,她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来分析、解决问题。在这种时候,被动的记忆能力已经上升为了主动的分析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而这种能力正好是一个合格大学生本质的特征。
 
  后悔上大学说明了什么
 
  自高校扩招之后,有关于大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如教学质量下降、学费攀升、就业困难等等一直是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共有8777人参与),结果显示,34.7%的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时,都觉得“后悔”。 (据《中国青年报》8月14日)从这个报道中,似乎可以更加具体的看出民众或者说大学生自己对大学教育的失望。
 
  考上大学,曾经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愿望,为何在现今,毕业之后却有这么多人感到后悔。在这个号称知识化的时代,我们所看到的许多大学生已经不再拥有往日的那份自豪和骄傲,呈现出更多的是茫然。这不得不让人问到我们的大学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1912年,蔡元培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指出:“政治家是以谋现世幸福为其目的,而教育家则以人类的‘终极关怀’为其追求;故而前者常常顾及现实,而后者往往虑及久远。”而在当下的现实中,我们的大学不仅不能教学生“虑及久远”,就是连政治家那种谋现世的幸福的目的也难已实现。在一个存在各种阶层的社会中,教育是下层民众改变自己的处境的重要途径,有时可以说是途径。这个时候教育的公平性就显得犹为重要。那么我们的大学到底做了些什么?事实上,我们的大学教育已经沦为产业化浪潮中的一个重要的赢利方式(虽然教育主管部门不愿承认)。一般民众难以承受的大学学费,却在争论中年年高升,使那些本来出生贫穷的学生,在本来倡导自由、平等的大学中,就要忍受着因出生不平等而带来的种种不公。大学对这些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学习知识那么简单,更意味着毕业后还债的现实。可在调查中发现,还有“念了四年,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39.2%)。一边是高额学费,一边是工作难找,这对于大学生特别是家境贫寒的大学生来说,又是不得不面对的双重压力。
 
  爱因斯坦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可在当下,大学生离开学校有多少人是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51.5%的人认为,自己在大学里“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几年前,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刘西拉教授,在两校大四年级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中进行的一次调查也发现,2/3的学生对大学前三年的课程“不满意”,觉得“没什么收获”。大学所开课程、专业等众多的不合理,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很难感到到满意。学生又怎么能成为“和谐”的人。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现下我们的大学教育不仅难以起到传承人类自由、平等、公平等精神之功效,就连像技术学校那样传学生基本谋生手段的功能都让人怀疑。那么我们的大学是不是应该好好的反省反省,做出某些改变?布鲁贝克认为,60年代以来的美国大学“不仅是美国的教育的中心,而且是美国生活的中心,它仅次于政府成为社会的主要服务者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工具。”我想要使我们的大学能够起到种作用,就从现下的大学教育来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报名电话
 上一条:到石家庄连邦教育培训学校学室内设计专
 下一条:上大学不在是出路,上技校同样拿高薪!

相关信息

河北技校网
  • 在线咨询
  •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