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是学校实现良性家校合作的关键,更是引领学校走向现代学校制度的决定性要素。一所学校的家校合作文化,与校长秉持的家校合作观息息相关。河北技校网的小编提醒大家:基于此,结合家校合作常见误区,校长有必要对以下六问进行深入而专业的理解。

第一问:学校要为家长提供多样服务吗?
服务儿童是学校教育的天然使命,而服务儿童背后的家庭,未必会成为每一名校长的自觉使命。学校为家长服务的主要形式,多集中在学校为家长提供多 种内容、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学校等各方面情况,给予家长家庭教育的专业建议。除此之外,学校积极主动服务家长的项目 和举措较少。学校要为家长提供多样服务是毋庸置疑的。家校合作中家长和学校是双主体地位,学校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要对家长这一合作主体给予 足够的关怀和尊重,并提供适时、适切的服务和指导。一些发达国家的家校合作实践经验显示,学校不仅要有为家庭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的理念,更要有 多种形式的服务举措。
第二问:学校能否成为社区文化的中心?
学校不仅与学生家长有着天然的联系,而且与各种社区机构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育转型的新背景下,打破学校办学的孤岛现象,首先就需要学校 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和交流,让学校这一物理空间乃至文化空间,成为社区文化的中心,引领社区文化的发展、交流。学校开放办学,以开放活动中心的形 式让家长走进学校,是教育公共性的重要体现,这对于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吸引家长参与和支持学校工作,有着特殊的意义。
开放学校举办家校活动,既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家长身体和情感问题的发生,减轻了他们生活中的烦恼,同时也使得学生有一个更安全、更舒适的家庭环 境,另一方面还促进了教师、学校管理人员与家长感情上的交流与沟通,为学校争取广大家长的有效参与和支持创造了条件。
第三问:家校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之痛吗?
出于私利或者其他目的,有些家长难免对教师的工作提出许多非专业意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教师专业工作的困扰。但如果因此认定家校合作是教师专业 发展之痛,拒绝家长参与,无疑是因噎废食。
家校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和平台。从教育部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可以看出,与家庭、社区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形成良性互动的亲师关系,与教 育教学一样,也是教师的本职,并不是教师可做可不做的额外工作,也不是仅仅由班主任承担的教育任务。在平等、开放、文明的社会,家校合作不是教 师工作的包袱,而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家校合作的开展,将教师推到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作用的前沿,这就要求教师从单一的“教书匠” ,成长为集指导、沟通、协调、服务、学习为一体的“多面手”。
第四问:家长是学校办学过程中的负担还是资源?
良性家校互动的标志之一,就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但资源观却是校长理解家校合作时容易出现偏差的重要方面。家长是学校办学过程中的负担还是 资源?什么样的家长才是有利于学校办学的资源?如何开发和利用家长资源?这些都是校长引领学校开放办学、建立新型家校关系必须回答的问题。校长 需要秉持正确的资源观,包括对家长资源价值的认识、对家长资源概念和类型的认识、对家长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的认识。在传统观念中,缺乏专业资质 的家长群体过多参与学校教育,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学校工作负担、教师工作压力。但若就此认为家长是影响学校教育的负担、包袱,办学者就陷入了单方 面索取家长资源的陷阱,犯了狭隘主义的毛病。
第五问:家校合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吗?
在传统观念中,家校合作简单等同于家庭教育指导,即学校作为家庭外的社会机构,来组织以家长为主要对象、以家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各类指导活动。 从工作类属上,家庭教育指导一般属于学校德育工作范畴,与教育教学工作截然分开。
世界教育改革的经验启迪我们,家校合作不单单是家庭教育指导,更深层次的是如何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互信合作的家校关系。在教育转型的新背景下, 从关注每一个生命体、促进其健康快乐成长的育人目标出发,校长要站在大教育的格局上发展家校合作,站在“学校外部关系调适”“学校治理”“学校 品牌建设”的高度去重新审视家校关系,而不仅仅把家校合作归入狭隘的德育工作范畴。
第六问: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吗?
在传统观念的支配下,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家长更多扮演的是支持者角色,如督促孩子学习、帮孩子检查家庭作业等,家庭显然是学校的“附属 品”,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配合者或助手。家长的主要工作是为孩子上学提供后勤支持,辅导和督促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配合学校对孩子的品德教 育和管理,甚至提供学校教育活动所需的资源。
其实,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着不一样的内容和功能,应该各司其职、相互配合,而不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失去自己的独立性。科学而有效的家校 合作,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界限分明、各司其职,而不是相互越俎代庖。希望大家能对小编的介绍有所了解,更多职教相关问题,尽在河北技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