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大学生就业到底有多难

已阅[6464]次 [2009-03-19]

    在近日武汉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928人角逐一个社会保险专管员职位。作者王仁山因此大发感慨:大学生应改变陈旧择业观,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他还提出,如果政府部门及时分析就业形势,提前发布或敦促用人单位发布职位应聘信息,就不会出现千人竞一岗的局面。(3月17日《长江商报》)

    我想提醒这位作者注意,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介绍,今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数约为710万人,其中包括去年尚未找到工作的100万毕业生。(新华网北京1月20日电)这实际上已是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常态:应届毕业生600余万,上一年度尚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100余万。

    既然每年都有100余万的大学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那就不存在在一棵树上吊死的问题。100余万人都是因为面子观念不去基层、不去艰苦地区、艰苦行业而不能就业吗?退一万步讲,如果把未能就业的学生区分出因面子观念和不因面子观念两种情况,按照大数定律——重复试验多次,随机事件的频率近似于它的概率,也只能估摸出约有50万学生是因为就业观念不活而未能就业。我们看到的情景则是,大学毕业生们试过了很多“树”,却发现每一棵都不能为其提供“栖身”之所。套用那个黑色幽默,不是那些大学生只想在一棵树上吊死,而是连一棵将就着能吊死自己的树都找不到。

因此,出现僧多粥少的求职场面,不是大学生们要去凑热闹,而是他们要去抢饭碗。他们去争,未必就有机会;但不去争,就一定少了机会。100万的无业大军中,就将出现他们的身影。为了不成为那不幸的百万分之一,换作是你,又当如何?这恐怕不是作者提出的及时发布招聘信息,分析就业形势就能让大学生望而却步的。

作者建议大学生到乡镇基层教师、农技岗位上去,这多少也有点画饼充饥。基层教师是那么好当的?农技岗位求贤若渴?乡村中小学、农技岗位也是肥缺啦,看上去有点差钱,但不差人。

当然,我不否认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及时发布招聘信息,会为少数在这一方面做得较好的高校、地区构成优势。但在总的人才供需状况不变的情况下,此利则彼损,基本面上的难题仍然得不到解决。而一旦大家都这样去做,这种服务也就没有作用了。

其实,根本的问题还是要正视大学生就业到底有多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科研机构,已经研究得出了科学的数据。有关部门对此如果还是轻言笑谈,战略上极度藐视而非极度重视,以为自己心思一动,要求大学生跟着观念一变就万事大吉,那纯粹是痴人说梦。对此,民间也不应遥相呼应,而应敦促有关部门镜鉴以往,正本清源,从体制机制着手,把问题解决在未发状态,这才是当前就业难题促成的上善之举。

作者:邓辉林

来源:光明网-光明观察

报名电话
 上一条:再就业网联盟致温家宝总理的一封公开信
 下一条:2009年南京17个工种统一职业鉴定

相关信息

河北技校网
  • 在线咨询
  •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