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公务员考生“刷人数”的真正教唆者

已阅[4997]次 [2009-10-23]

2010年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开始报名以来,“刷人数”成为了不少考生当中的热门话题。有熟悉情况的公务员考试指导专家称,在公务员考试中,一个岗位的报考人数是考生选择是否报考的重要依据,于是有些脑袋比较“灵光”的考生,就在报考人数上动起了脑筋,借用他人身份证号进行注册报名,造成特定岗位报名人数很多的假象,以此吓退部分对手。(《青年报》10月20日)
  
  看到这条消息笔者的第一反应是“可怕”。从心理层面上讲,一个人如果在某种不良行为上尝到甜头,以后变本加厉的可能性会很大。作为公务员考生,脑袋的这种“灵光”方向,如果延续到日后的职权使用上,结果可想而知。细读新闻发现,公务员考生们的头脑或许本身还没有那么“灵光”,“刷人数”的招数源于一些培训机构对考生的“提醒”,原来这是有人在教唆。
  
  不管这些培训机构属于什么性质,“提醒”公务员考生的那些人,天然应该被考生称作老师。“刷人数”这种投机取巧、损人利己的招数,是老师教的。至此,笔者的“可怕”感又陡然加深一层。老师公然“提醒”学员作弊,一些有志于争当公务员的学员也竟然乐于接受和实施,社会的诚信意识和道德意识由此可见一斑。一位公务员考试指导专家的见解正好又是一个注脚,他对这种行为表示理解,认为“毕竟考试是一种竞争,是竞争就势必有人会投机取巧。”
  
  有竞争就很难杜绝投机取巧,这或许是个社会现实。然而,正是社会对投机取巧的宽容度太大,才给投机取巧行为提供了滋生和泛滥的土壤和氛围。毋庸讳言,诚信问题时下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一个不小困扰,各种社会生活中的很多弊病,都与诚信缺失有关。如果我们相关的规则和法律能够对不诚信行为约束到位、处罚到位,个人的诚信意识,以及在诚信问题上的社会舆论,都会大大改观。
  
  就拿公务员考生报名“刷人数”一事来说,如果投机取巧的成本够高,社会舆论的取向够正面,培训老师可能不至于会公然“提醒”,公务员考生可能也不至于会贸然放弃自己的操守;相反,即便培训机构不“提醒”,一些脑袋“灵光”的考生或许也终会想到此招。因此,“刷人数”的真正教唆者,当数时下社会的诚信大氛围,行之有效的社会诚信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报名电话
 上一条:自考:第55次自学考试将于10月24
 下一条:国航招飞,闯过七关可当飞行员

相关信息

河北技校网
  • 在线咨询
  •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