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抢滩热门地区
在考生和家长中间,有相当一部分人热衷于抢滩京津沪等发达城市或者东南沿海地区,相对而言,东北、西北等地高校生源则相对不足。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确实在发达的经济背景下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但是,大学培育人才的质量也不能和地域环境的优劣简单对接,更多的岗位同时也意味着更为激烈的竞争,考生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力、性格决定是到大城市中投身于激烈竞争还是在小城市中寻找自己的天地。所以考生填报志愿时要充分考虑个人的综合实力、招生学校、专业及毕业后就业情况、家庭经济状况等多方面的因素。
误区二:只看名牌学校
近些年的报考过程中,名牌大学的巨大号召力无法争辩,很多学生和家长对于报考名牌大学趋之若鹜,结果,名校的热门专业报考人数过于集中,第一志愿在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人数为计划招生人数的数倍之多,“撞车”现象严重。其实,很多默默无闻的高校中也包含很多在大学学科排名考前的专业,他们同样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和深造机会,做“鸡头”还是“凤尾”,其实值得考生们仔细掂量。
误区三:追捧热门专业
这可能是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过程中遇到的大问题,以目前的形势分析推测哪个专业热门、哪个专业冷门,往往会成为很多人报考志愿的依据。然而,今天的热门明天就会因为就业形势的严峻变成冷门,今天的冷门也完全有机会爆冷成为热门,教育部日前公布的2009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所谓的热门专业比如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就业率仅在85%至80%之间,法学、新闻学就业率未达80%。而传统的采矿工程、石油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地质工程、飞行技术、航海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等专业就业率均在95%以上。孰热孰冷,值得权衡。
误区四:受学校校名误导
在考生的报考材料中,部分专业性原先尤为吸引人的眼球,“电子科技”、“地质”、“石油”、“信息”之类院校看上去很有特色,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听上去或时髦或庞大的院校其实名不副实。据了解,全国众多高校在合并过程中,有的是为了整合教育资源,形成规模优势,但也有个别院校更换校名却是为了夺人眼目,吸引考生和家长注意,所以考生及家长应该多了解学校的办学和就业等详细资料,不要被个别学校花哨的名字所蒙蔽。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