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2岁的他,是北京北安时代电梯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的当家人,公司有员工1000余名,固定资产8000万元。公司参建的 “鸟巢”、三元桥远洋新干线、崇文区友谊医院等工程获得了多项优质奖项。他,主演了我国第一部全景呈现中国农民工生存状况和奋斗史的励志电影 《梦想就在身边》。
他就是来自河北省馆陶县宋尔庄村的创业者——谭双剑。
16岁那年,谭双剑独自登上前往北京的火车,开始了自己的逐梦之路。
初到京城,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去找工作。3天后,在一家小电子厂门口,排了几个小时队的谭双剑终于等到了一次面试的机会。
“学历。”
“上过一年初中。”
对方白了他一眼: “上完高中再来吧!”谭双剑立即被后面的人推搡开了。
“之后我又找了多家工厂面试,均因学历、工作经验等原因被挡在了门外。”不服输的谭双剑并没有气馁,后在香山脚下的一个建筑工地上谋得一份工作。
有一天在顶楼干活,谭双剑注意到几位电工正在安装一根粗大的 “天线杆”。好奇的他上前询问,才知道这叫避雷针,城里几乎每幢楼房都有。谭双剑暗自揣摩起来:如果能掌握一点技术,至少比当小工有前途啊。
打那以后,只要电工干活儿,谭双剑顾不上吃饭,带上安全帽就跑去看人家怎么操作。由于不时得到一些指点,一来二去,火线、地线、零线、总闸、电门……谭双剑渐渐入了门。到了这年年底,许多工人回老家过年,电工紧缺,初步掌握电工技术的谭双剑便主动请缨。几天后,他便能独立操作,工资比原来高出不少。后来,谭双剑遇到了恩师——电工师傅王德才。 “我发现有位师傅年纪大了,手脚不太麻利,于是一有时间我就跑过去给他帮忙,讨教电工知识。”谭双剑准备了一个小本子,把线路设计记录了下来,边干边学。 “我还央求王德才师傅教自己,一开始人家不愿意,但耐不住我老缠着。久而久之,师傅觉得我挺勤快也能吃苦,终于答应收我当徒弟。”谭双剑一边向老师傅请教,在实践中摸索,一边向同事借来电工专业教材,又从书店买回电工书籍,开始自学。当别的工友靠打牌、聊天消磨时间时,谭双剑往返夜校,伏案自习;当工友都早已入睡,他还捧着书本挑灯夜读。两年多时间,谭双剑陆续拿到了建筑行业中的项目经理证、工长证、工程师证等证书。
1999年,谭双剑考取了行业认证的高级电工证书。这年冬天,公司承接了国家气象局的一项弱电工程。刚去不久,配电柜安装出了故障,大家被难住了。就在此时,谭双剑说 “让我试试”,自告奋勇地站出来。他从源头查起,顺藤摸瓜找到了故障所在,又连夜维修起来……20个小时以后,故障终于排除。
“要说转折点,还得说2001年。”谭双剑说, “那一年,梦想照进了现实。”
在北京西客站工程上,项目经理问他: “交工时间紧,你能不能凑点人?”单枪匹马的他一口应下,连夜凑齐30人,第二天就进了工地。其实谭双剑心里也没底,但这是他揽到手的第一个工程,既然答应了人家,就要把活干好。在工棚里,谭双剑经常愁得整晚睡不着觉。工友劝他说: “要是真的不行,咱就退出算了。”谭双剑却坚决地说: “不行,只要我不倒下,这个活就不能塌下。”他鼓励大家:“别人不干的活咱干,别人睡觉的时候咱不睡,一定能按时交工。”终,谭双剑和他的工友如期完成了工程。
2002年,谭双剑组建了自己的施工队,专门承接电路电气工程。之后,员工越来越多,工程也越接越大。现代城、东方广场等,都留下了谭双剑的身影,一些工程还得了优质奖。
2005年年初,经过层层筛选,谭双剑率领他的团队开始奋战在 “鸟巢”。每次到施工现场,谭双剑都要关掉手机,专注于现场每一个细节。工程建设关键阶段,谭双剑每天忙得连头都顾不上洗。2007年年底,谭双剑承揽的弱电工程顺利完工。作为一名建设者,他的名字被刻在了纪念柱上。2008年8月8日,谭双剑应邀到 “鸟巢”观看奥运会开幕式。
谈到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谭双剑说: “我想告诉青年朋友,现在农村条件越来越好,不出家门就能学到一门技术。所以你即便榜上无名,只要肯吃苦,善动脑,脚放正,也一定能走出一条星光大道!梦想,其实就在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