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领“技改迷”——记全国劳模靳占忠
在中国石油集团百万职工队列里,他只是一个基层岗位上的产业工人。然而在华北油田,几乎所有的工人都用过经他改进的工具。他就是被称作“技改迷”的华北油田公司第二采油厂作业大队工人靳占忠。
靳占忠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革新能手、省劳动模范、省首届“十大金牌工人”、中国石油榜样等荣誉。今年,他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只有掌握知识和技术的工人才真正有力量
靳占忠钻研技术是被逼出来的。
32岁那年,素有“拼命三郎”之称的靳占忠得了胃下垂,被迫改行当了材料员。“战士的用武之地在战场,作业工的用武之地在井场。”靳占忠却认为,自己的身体不争气,但决不能赖在二线岗位。他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掌握知识和技术的工人才真正有力量。
他下定决心:靠知识提高能力,凭技术再上一线。
学习石油、机械等专业知识和技术,对于一个初中毕业的工人来说,其难度可想而知。但这并没有难倒靳占忠。为实现自己再上施工一线的梦想,他把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靳占忠练就出“看出事故苗头”、“听出安全隐患”、“摸出病症所在”等绝活儿,并成为井下作业施工方面的“技术大拿”。他先后被聘为中国石油第一批井下作业工人技师、第一批井下作业高级技师。
成为“技术大拿”的靳占忠又开始了他新的追求,那就是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技改先锋”。
华北油田开始在作业系统推广使用液压油管钳时,由于这种设备没有配套备钳,只能用管钳代替,很容易发生油管坠井事故。看到这种情况,靳占忠决定研制液压油管钳背钳,解决现场作业施工难题。经过一年多时间上百次试验和改进,液压油管钳背钳终于研制成功。由于创新程度高、实用价值大,液压油管钳背钳的使用提高了修井速度和质量,避免了因背钳打不牢固而发生油管坠落事故,还降低了作业成本,每年可为企业节省资金400多万元。同时减轻了劳动强度,受到一线工人的普遍欢迎。这一技术在大庆、胜利、中原等油田迅速推广,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从这时开始,靳占忠的技改革新进入了高峰期。“抽油杆防喷悬挂器”、“锁母锁紧并带弯头的快速接头”、“抽油杆倒扣器”、“安全防脱吊卡销子”等,从1989年至今,靳占忠先后有11项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07条合理化建议被采纳,40项创新成果获得部、局级奖。有人给他算过一笔细账,他完成的140多项发明创造、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项目,为企业累计创造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1.2亿元,而他创造的施工安全、优质、环保等一系列社会价值则难以用数字评估。
液压动力钳是用来起下油管的专业设备。由于调压阀门压力不稳,时常出现油管脱扣,或因丝扣过紧被迫割管的情况。靳占忠计划通过技改实现液压自控,避免割断油管。但这谈何容易,提及往事,已调到厂工会工作的王松林言语中充满敬佩:“我是学机械的,当时靳师傅搞液压钳扭矩控制改造时,我否定了他的思路。没想到理论上不可能的事情,他却在实际中实现了。”当年获得华北油田合理化建议一等奖。经过持续创新,由靳占忠主研的第六代“液压动力钳扭矩自控装置”诞生,在华北油田各作业队推广使用后,避免了割断油管现象,每年为企业节省资金100多万元。同时,为国内石油行业填补了一项技术空白,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个人成功不算啥,大伙儿也成功才行!
在高等院校,带博士生的教授称为博导。在华北油田井下作业大队,作业工把带出一批技师的靳占忠称为“蓝领博导”。截至今年3月底,靳占忠带出的工人技师、高级工人技师和技能专家达26人。“我的成果和成功,是组织培养、工友帮助的结果。只有让身边的工友也拥有成果、获得成功,才是我对组织和工友的好回报!”靳占忠常讲:“个人成功不算啥,大伙儿也成功才行!”
集团公司技能专家黄树,是靳占忠带出的高徒。在“师徒结对”活动中,靳占忠与同队不同班的黄树建立了师徒关系。黄树很快成为井下作业方面的行家里手,并在全国石油石化系统井下作业行业技术比赛中取得第二名,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河北省“技术状元”等荣誉称号。
随着徒弟黄树的名气越来越大,作业队很少去找靳占忠解决问题了。由此,靳占忠想:大队多几个黄树式的工人,作业队不就方便多了吗。打那以后,他就主动从各队挑选好苗子进行手把手地传、帮、带。
作业工黄祥贪玩,但人很聪明,靳占忠就主动找他谈心,收为徒弟。精心帮带下,黄祥很快获得工人技师、高级技师资格,并在各级技术比武中摘金夺银。在第二届全国石油石化行业井下作业工种竞赛中,黄祥被授予“全国优胜选手”称号,后来,又被树为“管理局十大青年标兵”。
谁是靳师傅的徒弟,谁进步就快!想拜靳占忠为师的青工越来越多。靳占忠将“占忠工作室”改名为职工技改俱乐部,通过这一平台,向众多弟子们毫无保留地传授各种实用技术,并迅速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