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晒太阳 就成消毒了?
日前,石家庄市卫生局公布了23家合格餐饮具集中消毒企业的名单。根据本报记者前期走访和读者的投诉情况,石市市区、无极县和元氏县,还有多家未在合格名单上的餐饮具消毒企业仍在生产经营,其生产过程和管理细节存在诸多问题,卫生状况堪忧。然而,无论是否合格,这些消毒餐具全都摆上了大大小小饭店的餐桌。
这些餐饮具消毒企业的内部生产情况究竟如何?记者对此进行了暗访。
无极县一家餐具消毒企业藏身于一个废弃的校园内。这个没在合格名单中的企业,面积仅有百余平方米,生产工序上也存在多处漏洞。
生产车间藏身废弃校园
根据无极县居民的举报,日前,记者在无极县北环路一所废弃的中学校园内找到了一家餐饮具消毒企业。生产车间在校园大门的东侧,共三间平房,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
在生产车间入口处,一张简陋的纸板悬挂在墙上,上面用粉笔写着6条规章制度。
5名工人正在室内作业,均为女性。她们没有穿统一工作服,只是佩戴着款式各异的围裙和手套、雨靴等护具。
地上堆放着数个整理箱,里面装满了从饭店收回的布满油渍的餐具。油渍混杂着污水,在地板上布了薄薄一层,踩上去有些打滑。
整个车间混杂着难闻的气味,招来不少苍蝇,但却没有使用通风设备。
记者询问该厂是否具有相关手续,工人们是否办理了健康证明,几名工人均称暂时无法提供,因为“老板没在”。
餐具只用洗洁精“消毒”
两名工人合力抬起一只装满水的整理箱,倒向另一只装满茶水杯的整理箱。
整理箱中的水上漂着油和泡沫。一名工人称,他们便是用这样的水进行浸泡消毒。
“是放了浸泡粉的水吗?”记者问。“洗洁精。”一名工人回答。根据卫生部门的规定,消毒餐具的生产须使用浸泡粉。
其他几名工人坐在马扎上,旁边地上的搪瓷盆里泡着百洁布等工具。一名工人擦洗着泡好的勺子等餐具。
高温消毒设备只是摆设
这些洗好的餐饮具被摆放在一台不知名的机器上,通过传送带送至西侧进行包装。一名工人称,这台设备具有高温消毒的功能。
“既然是高温消毒,怎么出来的餐具是凉的?”记者在设备的终端挑了几个餐盘,手感温度均低于人的体温。
“现在没用着。”工人如此解释。
“那就不高温消毒了?”记者继续问道。另一名工人说:“这没事,已经弄干净了。”
筷子晒太阳 为了“干得快”
这些未经高温消毒的餐饮具在一名工人的手中包装成套。记者注意到,这名工人操作的是一台封口机,只是对塑料袋进行封口,没有进行抽气和热缩。
此时,记者发现在生产车间外的空地上,一筐筷子正在太阳下晒。“这是洗干净的,(晒晒)干得快。”一名工人见记者发现了筷子,连忙将整筐筷子搬回室内。
一名工人称,该厂的设备“足够用了”,对于高温消毒等工序的省略,工人的解释是“省些成本……弄干净就行了,有些没必要。”
“费电啊,也麻烦。”另一名工人说。
该厂家的不规范之处不止于此。记者注意到,在工人们做好的成品中,居然混杂着印有其他厂家标识的餐具。
“不碍事,一样用。”一名工人边说边抢过记者手中的餐具,“订货找老板就行了。”
二、村中民房内 传出刷碗声
在石家庄市卫生局公布的23家合格餐饮具集中消毒企业中,无极县仅有“锦源”一家。据知情人透露,除了中学校园内的这家外,该县还有三四家不合格的餐具消毒企业。这些企业多处在隐蔽之地,外人难以发现。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记者在马古庄村找到一家。
门缝中能看到消毒餐具
根据村民所指,记者在马古庄村内的一条街上听到了清晰的陶瓷碰撞声。循声而去,记者发现声音来自50米外的一处民房,但民房院落大门紧闭。
大门自外上锁,记者没有找到其他入口。从门缝中可以看到,院内停有一辆轿车,不远处的门洞处露出一个蓝色的整理箱,房间内摆有消毒餐具。
院内陶瓷碰撞声不断,且空气潮湿,可闻到油渍味道。记者没有看到院内有人员出现,多次敲门无人应答。
村民称不用这家的餐具
据马古庄村一村民说,此处正是一家餐具消毒企业,“干了大概有三年了吧,平时不怎么锁门,都能看见,但警惕性一直很高。”
另一名村民称,这处院落每天有车接送货,“8点左右就开始叮当叮当响,那就是开始刷碗了。”
村民们说,该企业每天8时至18时左右对餐具进行消毒。“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一个月给上几百块钱。”
“我进去看过。”一名女村民说,“你问干净不?反正他家的餐具我不用。”
据当地居民反映,在无极县西两河村还有一家消毒企业,情况与马古庄村的类似,“都是在个人家里,一般人都进不去。”
元氏县大众浴城后院的两间平房里有家“洁美”消毒企业,未在合格名单中。产品外包装上注明,该企业生产的餐具“经380℃红外线高温消毒烘干”,然而记者暗访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工人们直接用抹布将洗好的餐具擦干。
日前,河青暗访记者来到大众浴城的后院。在院子的东南角,两间平房内传来瓷器碰撞声。平房有两个卷闸门,一个紧闭,另一个虚掩至距地面一米左右。
25个蓝色整理箱挡住了记者进入室内的路。而在卷闸门旁边,也堆着约20个整理箱,里面是成堆的尚未清洗的餐具。
记者蹲在卷闸门下喊来一名正在干活儿的工人。该工人称,该企业消毒的餐具售价每套0.6元,但一切业务都需老板来定夺,“老板不在,你直接给他打电话吧。”
工人手拿抹布擦干餐具
记者注意到,不大的两间平房内堆有大量餐具,洗过或未洗过的,在摆放位置上并无明显的区分。
几名女性工人坐在马扎上,没戴口罩,甚至没戴手套。
一名工人面前是洗好的一箱餐具,她左手一个接一个地迅速拿起碗和茶杯,右手中的抹布有节奏地将这些餐具擦干。
女工人手中的抹布颜色暗黄,布满油污。
在平房边圈起的小院中,有人拴起了两根绳子,上面晾晒着20余条抹布。一名工人称,这都是工作时所用的。
“擦完了还烘干吗?”记者问。一名工人没有说话,只是摇了摇头。
没有“全自动无菌密封包装”
在这两间平房内,记者没有看到自动包装餐具的机器,一名工人正在用人工封口机进行包装。这与该企业包装袋上所称“全自动无菌密封包装”不符。
记者提出进入室内,遭到工人的拒绝。记者通过卷闸门下的空间往里看,发现室内的卫生状况并不乐观:灯光昏暗,地上有油污,空中有苍蝇,房顶和墙角有蜘蛛网。
见记者迟迟不离开,一名年长些的工人从卷闸门下走出,“你们真的是订货的?”
“你们有没有正规的手续?”记者问道。
“啥手续?”工人说。记者向这名工人列举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健康证等手续和证明,该工人不住摇头,“你还是问老板吧,别在这待着了,有事儿给老板打电话。”
有读者举报,石市青园街华脉新村小区里,藏着一个消毒餐具生产“车间”。举报人称,这个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子就在小区的厕所隔壁,从早到晚“呱啦呱啦”的刷碗声不断,每天都有大量打包好的消毒餐具从这里运出。
整理箱厕所门口晒太阳
华脉新村小区公厕旁边有一间小屋,小屋外的空地上,两个红色大桶装着食物残渣。桶上没有任何遮盖,苍蝇围着大桶上下飞舞。
不远处,蓝色的整理箱一列排开,底朝上正在晒太阳。
举报人说,这些整理箱用小屋门外的一个水龙头冲洗过,然后就直接扣在地面上晒干。
“内部食堂”变身“消毒车间”
小屋门上有“内部食堂”字样,门敞开着,离着很远就能闻到塑封机烤焦塑料袋的刺鼻气味。
屋里的地面湿漉漉的,含油的污水在地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踩上去有滑腻感。
小屋面积不大,堆放着大量未使用的一次性消毒餐具塑料包装皮,上面印着“天下聚福楼饺子城”以及“高温消毒、有偿使用、一包一元”等字样。
手动塑封机、消毒柜、水池等几乎占了小屋面积的一半以上。
工人称是饭店的洗碗工
小屋里,两名中年妇女穿着沾有油污水渍的白色工作服,穿着雨靴,没有戴口罩,正在刷洗餐具。
水池里浸泡着餐具,地面上还堆放着一箱箱沾满油污的餐具。
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是“聚福楼”的,在这里只负责洗碗。
“原来是三个人(在这里)干活儿,现在就剩俺们俩人了,还是这些活儿。”两名工作人员边洗碗边说。
“有事儿找老板,俺们只管干活儿。”一名工人说。
苍蝇不时落在洗好的餐具上
位于华脉新村外围的“聚福楼”饭店使用过的餐具,放进塑料箱,直接运到小屋里,两名工作人员将餐具简单浸泡、冲洗后即摆放到消毒柜里进行消毒。
操作间里没有排风设备,靠开门通风。门上没有防蝇装置,许多苍蝇随意飞进飞出,不时落在待洗的餐具、水池边沿以及已经洗好等待塑封的餐具上。
洗过的餐具,经两名工人手工搭配后再手动塑封。有的餐具因为操作不当,塑料包装被烫出了大洞,像开了一扇窗户。刺鼻的气味就来自烫过的餐具塑料包装。
工作人员并不以为然,开着“窗户”的餐具同样放进已经晒干的整理箱,运到饭店前厅,之后摆上餐桌。
服务员称就餐须用消毒餐具
“聚福楼”一名服务员表示,饭店的餐具之所以收费,是“拿出去到专业地方消过毒的”。
对于记者的质疑,服务员强调,那个“专业的消毒的地方”和饭店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为饭店的餐具进行消毒。
当日14时,负责洗碗的两名工人脱下工作装,手持饭盆径直走进饭店的后厨间享用工作餐。
据服务员称,该饭店每天的客流量至少在千人以上,从不提供免费餐具,客人只要在该店就餐就必须使用店里提供的一次性消毒餐具,每套收费1元。